经济大省的广东如何通过治水擦亮自身岭南水乡的生态招牌?答案是以碧道作为纽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城乡优质生活圈建设,这也成为新时代广东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前期示范段的带动下,今年全省各地市继续推动碧道工程的建设,截止目前累计建成的773公里碧道不仅仅营造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围绕它催生的“水经济”更是完美将江河湖泊从过去花钱治理的对象转变成为提升城市土地价值、支撑产业升级、带动乡村振兴的宝藏。
无论是珠三角的广州深圳,还是粤东粤西的潮州和茂名信宜,无不通过因地制宜的碧道建设,实现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在广州从化,沿着流溪河建成的8公里碧道已经变成为著名的“温泉旅游道”,沿线温泉酒店纷纷追加投资升级改造,擦亮了从化“国际温泉旅游名城”招牌。
碧道还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深圳的大沙河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经过综合治理实现了从臭水河到网红河、观光河的华丽蜕变。如今大沙河碧道两岸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在此孵化成长,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继成立、高端企业陆续入驻,碧道成为深圳独具魅力的“科技创新道”。
珠三角地区的“水经济”带动了城市空间景观和产业升级,而粤东和粤西的玩法更具乡村特色,在这里碧道变得更有乡土气息和民俗味道。
粤东潮州在建设韩江碧道时,深入挖掘韩江水文化和南粤“左联”、中央红色交通线等韩江红色文化,建成一批具有红色印记和水利特色的景观纪念地,把碧道变成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长廊。
在粤西茂名信宜市,这里的碧道“锦江画廊”还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串联高城水库景区、镇隆古城景区和10条美丽乡村的这条碧道惠及沿线10万村民。
未来的碧道还将做到快慢结合,省级相关部门将指导各地在推进旅游公路、景观公路等全域旅游“快进”交通网络建设的同时,完善万里碧道、南粤古驿道、绿道等“慢游”系统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更多的古港古桥古村镇等名胜和龙舟渔歌渔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被挖掘和串联,作为广东生态名片的碧道也将被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