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

广东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2024-09-10 07:41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近年来,广东不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奋力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作出广东贡献。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南方日报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时代大先生”特别报道,呈现广东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展现南粤教师的精神风貌,讲述他们努力担当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的生动故事。

  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近日,广东正式启动2024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一批来自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家、优秀教师走上分享台,结合亲身经历,分享潜心教书育人的动人故事。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自2012年启动“强师工程”后,广东每年安排5.04亿元专项资金,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改革,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提出实施“新强师工程”,强调解决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短板弱项,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今年初,广东再次部署,实施“新强师工程”等八大工程,强调大力推进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正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新的广东贡献。图为深圳高级中学教师在教室作辅导。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正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新的广东贡献。图为深圳高级中学教师在教室作辅导。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家精神是引航标。

  实施“新强师工程”以来,广东始终坚持优先谋划、优先发展、优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管理服务,着力将弘扬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进入开学季,一批走出大学校园的师范毕业生,满怀热情地奔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校,在广袤的县域乡村度过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坚定选择成为定向师范生,希望尽我所能,帮助乡村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韶关学院毕业生李雨舟来到韶关市仁化县董塘中心小学,正式圆了教师梦,方向笃定、充满干劲。

  岭南师范学院毕业生刘叶红入职的则是汕尾市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初到时,孩子们在校门口迎接刘叶红,热情地喊“老师好”,深深地打动了她。“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我要努力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潜能、闪闪发光。”刘叶红说。

  师德师风是年轻教师的“第一课”,也始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指引着一代代教师传递育人接力棒,不断弘扬先进师德师风。

  近年来,广东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并贯穿教师发展和管理全过程,持续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

  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全国名中医张忠德感慨颇深。“只有灵魂没有技术的教师队伍,一打就‘败’;只有技术没有灵魂的教师队伍,不打就‘败’。”在他看来,好老师必须坚持以德为先、以德育德,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性要求。

  广东全面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通过开展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特级教师评选,提高优秀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在广东,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师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更新,通过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举办师德征文和微视频征集活动、师德论坛、师德巡讲和专题辅导讲座等,教育家精神有效融入了师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今年3月,广东省中小学名书记、名教师、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2024—2026年)授牌仪式暨经验交流活动举办,新一轮523名工作室主持人将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前沿,深度参与教育帮扶,为全省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养一批骨干师资。

  广东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图为2024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在华南师范大学开班。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广东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图为2024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在华南师范大学开班。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是广东深入推进“新强师工程”实施的重要抓手。

  自深入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以来,广东已累计遴选1500名学员参加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省级培养项目,其中已结业的484名培养学员中,176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251人获特级教师称号、1人成为国家教学名师,还斩获了3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15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不过,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是广东教育发展的短板。近几年,广东全面加强教师教育,发力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提高精准度,收效显著——

  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师范专业,调整优化师范生培养层次结构,并推动11个师范院校与21个地市“组队”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打造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将“新师范”建设落到实处;

  依托师范院校,建设了11个省级中小学(中职)教师发展中心、推动建设149所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统筹整合各师范院校、各地各部门相关职能和资源,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愈加健全;

  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健全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轮岗刚性约束机制,近6年共78.86万名教师参加教师考核竞聘,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以2023年为例,广东拥有151.83名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教师,其中幼儿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30.69%,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比例提高至19.67%;小学、中职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已分别提高到6.7%、17.74%,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教研队伍的力量同样关键,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当前,广东已推动建设184个学科教研基地,进一步加强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的研究,并制定“学科提质”工作方案,构建起学科教研共同体。同时,31个县(市、区)教研基地、54个校(园)本教研基地也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中,将带领城乡间、校际间差距逐步缩小。

  从教研员队伍构成来看,截至去年底,广东基础教育教研员数量已从2020年的2308人增长至5577人,增幅达141.6%,其中正高级教师(研究员、教授)占比为3.5%,高级教师(副研究员、副教授)占比53.87%,实现量质齐升。

  切实提升教师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日,广东正式启动2024年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活动,将培养资助100名优秀乡村教师,并连续三年为入选教师每年每人提供教学能力成长激励1万元、教育实践经费支持1万元,以及三年一周期的递进式专项培养、到省级“四名”工作室跟岗学习的机会。

  实施“新强师工程”以来,广东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扎实推出了众多改革措施,切实提升教师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让政策落地发挥实效,首先离不开经费保障。

  在广东,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投入重点领域,向来优先保障,由省级财政每年安排“新强师工程”专项资金,以“真金白银”确保项目实施,让教师安心从教。

  教师坚守三尺讲台,也渴望成长舞台。

  实施“新强师工程”,广东重视分层分级分类组织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其中省级按2%的比例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市级按10%的比例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大幅增加了教师参加培养培训的机会,为教师全面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提供广阔平台。

  从2023年来看,全省共123.84万中小学教师完成90学时培训学习任务,1.7万人参加省级示范培训项目;完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年度计划和支教跟岗任务,共培训中小学教师约28.96万人,并选派支教跟岗教师、校长、教研员3982人,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还积极通过打造“南方教研大讲堂”品牌、开展“走进粤东粤西粤北教研帮扶活动”、实施“三科”铸魂工程、开展普通高中“双新”实施、举办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多类措施,让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队伍拥有更多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广东教师交出了优异答卷——5名教师参赛,共斩获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其中有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广东基础教育发展的“硬骨头”,也是广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关键。

  “我就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孩子,知道村里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我很希望自己能到乡村教书,发光发热。”今年3月,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曾坚满怀期待,来到广东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农村从教暨公费师范生专场)现场。

  和曾坚一样的年轻大学生并不少。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活动中,190多家单位参与线下招聘,5100多名毕业生参与现场求职应聘,近1600人次毕业生通过网络方式投递简历。

  近年来,越来越多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优秀教师、青年人才走向乡村一线、投身乡村教育。今年4月,2023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公布,其中就有10名广东教师上榜。

  为了让广大乡村教师潜心、静心、舒心从教,倾力打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广东陆续推出多项有力举措——

  推动落实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对口帮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结对关系,组织开展考核工作,目前总体合格率达83%,并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乡村教师更多政策倾斜;

  聚焦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中小学教师,持续完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新招录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2353人;

  举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暨国家公费师范生网络双选活动,新增审核通过“上岗退费”4481人,增幅达41%;

  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已招募414名银龄教师,大大激发了乡村教师队伍的新活力……

  优质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扎实推进改革步伐,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奋力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新的广东贡献。

  案例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忠德:

  为中医药传承埋下“种子”

  行医3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已成为岭南中医的一块“金字招牌”。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14次驰援,他的身影总是忙碌在救治患者的第一线。

  即使已到花甲之年,张忠德在振兴中医药的道路上依旧不停步。他一直怀抱期盼,以科技之刃解开中医药疗效之谜,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在日常门诊中,张忠德发现,越来越多孩子出现鼻炎、咳嗽和哮喘,而这些多发病跟饮食习惯、作息规律息息相关,于是萌发了让孩子学中医的想法。

  2020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与朝天小学在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等单位支持下,联合打造的“岐黄护苗·培根铸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研学活动正式启动。

  如今每周二下午,广东省中医院都会派出不同的专家团队进驻朝天小学,将形式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生活方式带到师生身边,辐射更多家庭。

  课上,学生们自制中药防疫香囊,学习中药辨识、穴位经络、护脊护眼等知识;课后,学生参加中医药研学嘉年华,制作中草药面膜、卷艾条,同学间互相进行悬灸,练习八段锦。

  就这样,每周二下午的“杏林研学”课,成了全校最期待的一堂“标配课”,孩子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就此被点亮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传承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张忠德说。

  三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在多所小学成立“德叔杏林研学中队”“岐黄苗苗中队”“忠德中队”等,科普中医健康理念,传承中医药文化,持续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左湘:

  越用心 越热爱

  “我最怕学生和我说,学校教的东西学会了,到企业却用不上。”对于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左湘来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她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弄清楚企业、行业需求,左湘曾和团队,花费整整两年时间调研。在得知不少加工制造类企业正在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后,她开始着手开设相关新专业。

  2016年,在左湘的牵头下,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正式成立。可是,学校里的老师们却没信心授课。“工业机器人应用在当时是新专业,老师们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技能,企业一线的员工会操作却不会讲课。”左湘回忆道。

  为了顺利开课,她先是说服校领导,一口气派了5名教师脱产到企业跟学,同时从生产一线请来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后来,左湘干脆把教室搬进了工厂,实现了技能学习、岗位实操两不误。就这样,第一届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终于办了起来。

  在不断摸索中,左湘搭建起一套“2+0.5+0.5”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两年在校内夯实基础,一学期前往合作龙头企业内的公共实训中心接受岗位培养,一学期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

  如今,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企业招聘的“香饽饽”,老师则成了技术能手。学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也从第一批招生16人不成班,发展到了如今每届200余人,相关专业群组在校生规模超2000人。

  “从教26年了,我仍觉得每天都充满着新鲜感。”左湘笑着说,教育工作面对的是鲜活的学生,没有标准答案,每天都有新挑战、新成就。她也相信,对待这份事业,只要越用心,就会越热爱。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王隽枫:

  把每个孩子当作“独一无二的天使”

  王隽枫在广东幼教一线已有30年,她总是热情洋溢、刻苦钻研,把幼儿教育当作自己一辈子热爱的事业。

  幼龄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对于王隽枫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他们需要被看见、被唤醒、被激发、被点亮。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个性发展,王隽枫设计出丰富的操作材料,创造多样的课堂环境;当孩子们在户外好奇地发现小昆虫,王隽枫便“趁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探究;当孩子们哭闹着争抢玩具,王隽枫就引导他们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随时随地启智润心,这是王隽枫的特有风格。在相处中,她总是喜欢俯下身子,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观察、倾听,分析他们的所思所需,以捕捉合适的教育契机和方式方法。

  什么是好老师,王隽枫的答案很清晰: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帮助他们点亮成长路上的专属明灯。

  王隽枫还特别关注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曾牵头开发文化育人课程。

  但这是一条新的路子,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总要有人走在前、干在前。”王隽枫埋头钻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为了帮老师们了解文化资源,她四处奔走,链接各类学习平台;资源需要转化,她就反复搜集、整理、筛选,在无数深夜里设计课程框架、研究实施路径,尽全力让探索新课程的每一步走得踏实而有方向。

  “努力践行教育家精神,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是方向、目标,也是一种鞭策力量,将指引我在幼教事业中坚定地沐光而行。”王隽枫说。

  南方日报记者 姚昱旸  李秀婷 黄锦辉 陈子阳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