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东绿色金融有何新动向?记者深入一线“碳”寻“钱”路

2024-03-28 07:40 来源:南方日报

  空气、阳光、生蚝,红树林、果树……越来越多的广东生态资源,不断纳入到绿色金融体系中,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四面开花。这是广东绿色金融版图的一角。

  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2024年绿色金融发生了怎样的新动向?记者走进一线“碳”寻“钱”路。

  在广东,一场绿色金融创新正在发生。各类生态产品价值,纷纷兑现经济价值,丰富着绿色金融体系。同时,随着“碳信用”账户的完善,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也在转变,从过去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纯绿”产业,到如今支持纸业等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升级,绿色金融的内涵外延更加丰富。

深圳红树林。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通讯员 林荫 摄

深圳红树林。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通讯员 林荫 摄

  山海皆可期▶▷

  生态产品价值变“真金白银”

  走进汕尾市陆河县,大片森林郁郁葱葱。“我们没想到空气也能卖钱!绿水青山如今成了聚宝盆。”水唇镇高丰村的村民们喜上眉梢。不久前,全县7个镇37个村组团“卖空气”,以63.61元/吨的价格成交约11.51万吨碳普惠减排量,一共赚了700多万元。

  村民口中的“卖空气”,实际是出售林业碳汇。森林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拥有固碳功能而汇聚了碳汇价值,村里将碳汇出售给企业,后者用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目标,碳汇就这样变成了“真金白银”。

  不仅能变现,碳汇还作为合格抵押担保品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成为银行贷款的“硬通货”。林果树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草地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贷款……各种首创的绿色信贷产品遍地开花。广东绿色信贷规模从“零”起步,到2023年末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保持在43.4%的高增速。

  从陆地到海洋,从植物到动物,一场点“碳”成“金”的绿色金融创新正在全省加速落地。

  在“生蚝之乡”——湛江,养殖户手里的“金贝壳”也是固碳的“法宝”。研究表明,生蚝吸收海水中的碳酸盐,将其“封印”在蚝壳中,通过生物钙化实现固碳过程。湛江每亩生蚝每年可固碳1.4吨。

  如何盘活生蚝的蓝碳资源库?今年2月,全省首单海水养殖海洋碳汇价值综合保险落地。“在保生蚝产量价值的基础上,再增加碳汇价值保障,将保险保障标准提高约12%。”负责承保的人保财险湛江市分公司总经理曾志成指出。

  曾志成坦言,这款绿色保险的开发并非易事,历时1年多,攻克的最大难题是——给生蚝的碳汇价值定量。而事实上,碳汇价值如何计算,一直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堵点之一。

  针对堵点痛点,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碳所”)研发上线全国首个碳账户综合服务平台——“读碳”,可解决当前碳排放核算中普遍存在的度量边界模糊、数据可靠性和独立性、数据确权于流转追溯等堵点,从而实现“让每一吨碳都有迹可循”。

  随着碳汇价值计算的痛点被解决,各类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变现的路径被打通。

  在肇庆广宁县,洲仔镇卖出全省首单分布式光伏碳普惠项目,3个村子靠“卖阳光”获得5.8万元收益;在深圳福田,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出了485元/吨的价格,刷新了全国碳汇市场最高成交单价……

  截至2023年底,仅广碳所的碳排放权累计成交超3亿吨,成交金额超70亿元,交易规模连续多年保持碳市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旧皆可“贷”▶▷

  加速传统碳密集行业转型升级

  近日,山鹰纸业(广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没想到,作为一家从事纸和纸板容器制造的企业,也能获得绿色信贷的支持。据了解,该公司因技改项目缺口资金向银行贷款,技改项目涉及沼气发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从而获得工商银行肇庆分行提供的1亿元“云碳贷”额度,一年节约利息达75万元。

  “‘云碳贷’既支持深绿、浅绿企业绿色发展,也支持黄色、红色企业低碳转型升级。”中国人民银行肇庆市分行相关负责人的明确表态道。这说明,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过去,绿色金融对传统碳密集型行业和高环境影响行业持谨慎态度。如今,金融机构不再只聚焦支持“纯绿”产业,还为像山鹰纸业一样的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金融后盾,呈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加速衔接、相互融合的新气象。

  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教授施懿宸看来,金融机构的谨慎源于行业认定标准的缺失,这也成为多年来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

  让金融机构不再畏首畏尾的转机已出现,2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这份基础性文件将为金融支持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提供指引。

  施懿宸认为,这对经济大省广东来说,是实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全其美”的契机。“应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序衔接,将两者有机结合,对提升广东省的经济实力和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广东,金融机构敢于放开手、大胆干的另一个底气,来自于逐步搭建完善的碳信用生态圈。

  以肇庆为例,当地打通政府数据平台,形成以碳账户为核心的碳信用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科学完整记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足迹;另一方面,选取企业收入、利润、税收、用工四个维度的碳排放强度指标形成评价体系。各家银行可根据企业碳账户数据变化,动态跟踪企业贷后服务,降低信贷的坏账风险。

  更完善的体系,有利于触达更大范围的企业群体。业内人士认为,绿色金融的下一个发展重点是绿色普惠金融。“当前,绿色金融的规模已经超过30万亿元,但资金主要投放在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在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中心副主任蓝虹业看来,绿色认证费用较高等原因,导致绿色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未发挥应有作用。“需要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的联动,降低获取绿色金融支持的成本,支持更多绿色发展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她指出。

  南方日报记者 张艳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于艳彬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