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清远英德市望埠镇龙头山社区,20多位老人陆续来到社区中心长者饭堂品尝当日午餐。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摄
“开饭啦!今天有豆腐炒肉、韭菜炒蛋、时蔬和蛋花汤。”午日的阳光洒向大地,在清远英德市望埠镇龙头山社区,20多位老人陆续来到社区中心长者饭堂品尝当日午餐。
饭堂内,老人有序排队取餐,“周婆婆,慢慢吃,不够可以随时加。”工作人员一边将饭菜递给老人,一边细心提醒。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气中弥漫出阵阵温情。
小小饭堂,关乎的是万千长者“舌尖上的幸福”。由城市向农村、由特殊困难老年人向其他老年人、由户籍老年人向外地老年人拓展服务……近年来,广东不断探索长者饭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指导广州等地先行先试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老年助餐服务,逐步完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不断扩展服务内涵、持续强化服务载体。截至目前,全省正在运行的长者饭堂3551家,其中城镇占2/3,农村占1/3,累计服务老年人超过4558万人次。
为长者烹制暖心饭
一餐三菜一汤只要12元
上午8时30分许,龙头山社区长者饭堂工作人员张保萍买好当天的食材,回到长者饭堂。拣菜、洗菜、切肉、淘米、做菜……上午10时,张保萍与其他工作人员忙着为老人烹制饭菜。不一会,厨房里已飘出阵阵香味。
“考虑到老人大多牙齿和肠胃不好,我们制作的菜品注重软烂、少盐、少糖、少油炸,让老人吃得健康、舒心。”张保萍说,长者饭堂为老人们制定了营养菜单,饭菜一周不重样。
龙头山社区成立于2009年,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曾经广东省英德水泥厂的退休职工。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发展,留在社区的,也在镇区或周边村庄务工,每天早出晚归。这个只有2500多人的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50多人,70岁以上的也有100多人。
“我们这边的居住区比较分散,部分居民买菜要走到一公里以外的市场,老人们上了年纪,做饭也不方便。”龙头山社区居委会副书记郭辉说,解决好老人的“吃饭难”问题,是社区的一件大事。
去年以来,龙头山社区抓住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下,打造了长者饭堂,在今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每天为居民提供营养可口的午餐。
长者饭堂设在社区服务中心旁,还没到饭点,便陆续迎来了不少老人。大家围坐在饭堂外的大榕树下,聊天、唱歌、下棋,不亦乐乎。
今年81岁的谭旋娣每天吃完早饭,都会步行两三分钟到长者饭堂,跟老友们谈天说地,吃完午饭后才回家休息。“孩子出去工作,以前我们中午就简单煮个面,比较单一。现在有了饭堂,菜式多,好吃营养实惠,还能跟大伙聊天解闷,挺好的。”
长者饭堂内部设有70个座位,墙上清晰列明用餐申请流程和当日菜谱。居民每餐只需花12元,就能在饭堂享用三菜一汤。
“按照我们当地民政部门相关规定,60岁以上的低保家庭老人和70岁以上的英德市户籍老人每人每餐补贴6元,60岁以上的特困供养人员每人每餐补贴8元。”龙头山社区党委书记温思勇说,如今,长者饭堂每天都有近30人来就餐。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由社区干部或住在附近的老人帮忙送餐。
探索养老服务多元化
满足老人就餐医养娱乐等需求
社区长者饭堂不但让老人吃上安心饭菜,也为他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还为各类养老助老服务项目的开展打下了基础。龙头山社区长者饭堂曾是广东省英德水泥厂的饭堂,后改造成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在清远、英德两级民政部门的支持下,社区投入30万元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除了长者饭堂,居家养老服务站还设置了医疗保健室、康复室、图书室等多功能服务场所,满足老人就餐、医养、娱乐等多元需求,力求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养老平台”。
“除了提供每日伙食,我们还计划每月安排医护人员为老人提供健康咨询和免费体检等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病灶、及时治疗,借此机会打通基层老年人就医服务‘最后一米’。”温思勇说。
此外,龙头山社区还打造了一支由退休职工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除了负责长者饭堂的日常工作,还积极参与社区举行的长者慰问、节假日表演、人居环境清洁等活动。
今年58岁的张保萍就是其中一员。“我1992年来到水泥厂工作,这里许多老人都是我的前辈,在我年轻时给了我不少帮助。现在他们老了,我也想尽一份力帮助他们。”
龙头山社区长者们的幸福“食光”,正成为越来越多广东长者晚年生活的缩影。为做好老年助餐这件民生实事,下一步,广东省民政厅积极将农村地区长者饭堂纳入省“百千万工程”一体推进,统筹资金和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增加供给、填补短板,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助餐需求。争取到2025年底,城乡社区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到2026年底,全省老年助餐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巩固。
■向“新”者说
温思勇:
因地制宜探索助餐模式
“我们社区的老人来自五湖四海,曾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帮他们解决吃饭难题,是我们的责任。”对于龙头山社区党委书记温思勇和他的同事来说,在这样一个仅成立了十多年的年轻社区办一个长者饭堂,面临着资源不足等难题,挑战不小。而他们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路子,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长者饭堂建设,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在民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温思勇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大力发动乡贤和公益机构捐款捐物,为饭堂添置了炉具、厨具、餐具和抽油烟机等设施设备。
“我们的居民对社区很有感情,热心参与到饭堂的建设中,他们与其说是工作人员,其实更像志愿者。”温思勇说,在经营模式上,长者饭堂由居民承包,社区负责监督。为了让饭堂可持续运转,他们还鼓励社区“两委”干部和附近的商铺住户到饭堂就餐,得到了积极响应。
“现在我们也在调研老人的需求,准备增加早晚餐,另外希望能为更多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温思勇还计划着,把长者饭堂的空间利用起来,每周为居民放映红色电影,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吴晓娴 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