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指出要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广东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持续提升基层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能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打造基层治理的广东样本。
党建引领
“党建+网格”成为基层治理抓手
2021年5月21日,广州确诊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自此一场与德尔塔变异病毒正面交锋的鏖战正式打响。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阻断疫情传播。对于一座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来说,并不轻松。关键时刻、紧急关头,党旗在一线飘扬,党建引领防疫战线在各个街区迅速拉起。
广州176个镇(街)党群服务中心、2759个村(社区)党群服务站转化为抗疫服务中心,成为基层作战指挥部,提供防疫检测、物资供给、力量调度、宣传教育等保障服务。党员带班、轮流值班,面对群众诉求,有呼必应。请缨应战、星夜支援,一支支由党员组成的战疫部队奔赴当时疫情最严重的荔湾区。而在实施封控封闭管理区域的最前方,在职党员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走街串巷、穿针引线,把防护网织得更密、守得更牢。
荔湾区芳和花园小区,社区民警郭文雄、党员志愿者吴丽琴、医护工作者金桂旭组成“三人小组”,疫情期间每天都要逐家逐户拍响居民房门。这里曾是与疫情战斗的前沿阵地,整个小区一度实施封闭管理。从上门核酸检测、登记就医用药诉求,到照顾居民生活所需……三人小组每天都步履不停,扫楼300户,从白天忙到黑夜。
疫情期间,由一名公安民警、一名医护、一名党员志愿者或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基层网格“三人小组”承担起了繁重的基层防疫任务。截至2021年9月,广州市共组建“三人小组”33904个101709人。
疫情是对一座城市公共卫生水平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其基层治理水平的考验。能否跑赢狡猾的病毒,阻击疫情扩散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关键在于基层治理体系,在于最前方、第一线是否指挥得力、组织得当、运转高效。
近年来,广州推动党组织全覆盖建在全市网格上,将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双网融合”。据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10月,全市已组建综合网格党支部19342个,覆盖网格20423个。“党建+网格”,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能量。
“党建+网格”已成为广东各地开展基层治理的抓手。多地将包括综合治理、应急、环境卫生、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在内的多个基层治理工作融合到社区(村)一张“全科网格”中,由社区党委统筹指挥全科网格,集中开展治理工作,实现“一张网格管全域”,在网格内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矛盾不上交”。以深圳光明区为例,据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7月,该区已建立全科网格及网格党支部126个,街道月均处理治理事件1.1万件,基层化解率达到99.6%以上。
党建赋能
释放基层治理大能量
2019年10月,广东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举措》。各地市围绕破解基层痛点堵点难题,开展党建赋能基层治理的实践,让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枢纽作用,打通过往“各扫门前雪”“各耕三亩地”的壁垒,持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各地“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党建创新,已经进入进行时。
广州天河区猎德街道位于城市CBD中心区,辖区内拥有包括100米以上超高建筑19座,进驻企业超过5800家,可以说是垂直空间的“巨无霸”。法人多、自然人也多、人员流动大……基层治理怎么做?
猎德街道吸纳各楼宇党组织,组建天河中央商务区南区联合党委。该党委直接管理13个支部,服务党员近2500人,23栋楼宇已建成41个党群服务阵地,开展包含党务、政务、社务、法务、医务在内的综合服务,变身楼宇企业和党员群众的“加油站”和“驿站”,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街道的漪花园是一个建于2002年的老小区,也曾患有城市老小区的“通病”:公共设施设备逐渐老化、外围路面破损、建筑外墙及供水管网渗水、部分场地杂草丛生,要维护修缮却缺少资金,小区内业主、业主委员会、物管之间利益纠葛、矛盾丛生……
社区党委以“两委”换届为契机,把居民党员、业委会党员和物业公司党员三个群体融合在了一起,建立了小区居民党支部。支部党员把小区的事当自家事来办,经过走访、调研,群策群力,通过建立小区公益服务促进会,多方筹措资金,小区老旧公共设施得到更新改造,旧貌换新颜。
在乡村治理中,农村的重大事项常常成为矛盾纠纷的引爆点。在有些地方,村民反映村中的重大事项决策不够透明,村民小组党组织感觉“说不上话,使不上劲”。对此,佛山市三水区创新探索农村重要事权清单制度,通过对村民小组事权划分管理,厘定重要事权,突出了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关键环节的话语权和把关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021年,广东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全省26244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全部完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大专以上学历占62.8%,比上届提高25.2%;平均年龄44.4岁,比上届下降2.8岁。
重心下沉
给基层赋权扩能
过往,有人常用“事多、人少、权小”来形容基层面临的尴尬。“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但同时也常常面临“看得到”就是“管不了”“办不到”的难题。家门口一桩关乎民生的事,往往需要反复确认职能部门前来认领执法,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在于给基层赋权扩能,让基层管得了身边事。
2021年9月1日,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员在巡查中开出深圳首张以“街道办事处”名义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从2021年9月起,深圳将各区政府及其所属行政部门的部分行政执法权调整由街道办事处以自身名义行使,实行综合行政执法。“例如,对河道边的违建,现在纳入了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执法更直接,不需要多部门沟通协调解决,执法更顺畅。”深圳南山区西丽街道办事处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张发华说。
除了赋权,还有扩能。更多的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一门式”“一站式”办理业务。群众办事只跑一次,行政效能也大大提升。梅州蕉岭县广福镇党群服务中心,在窗口前办理业务的当地村民黄永华感慨道,“政府部门办事效率高,而且十分方便百姓。像我们办每年一次的养老保险认证,以前要到县城去办,来回十分辛苦,现在在这办事大厅一下就办好了。”
智慧支撑
让群众声音听得见有反馈
群众的呼声能不能被听见,诉求能不能有回应,是基层治理的关键所在。广东各地强化“接诉即办”平台建设,让群众声音听得见、有跟进、有反馈。
广州持续建设“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实现区、街(镇)、社区(村)三级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一体运行,市民一旦有诉求,就能向政府职能部门发单,系统会持续跟踪反馈,形成基层治理闭环。珠海12345热线推出“海鸥听声”指数,指数主要由“五率”构成:响应率、办结率、解决率、满意率、点赞率,考核承办单位对市民诉求的受理质量、办理质量、解决质量、市民满意度、好评程度等。
当前,互联网技术空前发达,讯息传播十分方便,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让基层治理面临的底数更加复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光靠“11路车”走不通,必须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2021年,《广东省数字政府省域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在未来3年内,广东将进一步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全国数字化治理示范省。当前,广东各地均着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强化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
一辆物流车在暴雨天行驶,车上配备的摄像头拍摄到一处路面出现坑洼破损情况,AI智慧网格员精准识别后生成工单,由相关责任部门当即前往工单坐标处进行路面修复。这是广州打造“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系统的一个应用场景。未来,城市有望实现“一网统管、全城统管”,各类城市基层治理的隐患将无处躲藏。
法治保障
发挥“定分止争”作用
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时候是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引起。过去常有“和事佬”的说法,专为居中调和而设。如今,人民调解员正充当了这一角色。
“多亏了老盘,我和叔叔终于重归于好。”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的瑶胞唐顶一感激地说。他口中的“老盘”,是66岁的“瑶老”盘六斤,当地家喻户晓的调解员。唐顶一到盘六斤调解工作室申请调解原因是,爷爷在大麦山镇新寨村的祖屋因拆迁获得297000元补偿,叔叔拿到补偿款后独占了,叔侄反目成仇产生纠纷。经过调解,唐顶一和他的叔叔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唐顶一分得9万元拆迁补偿款,叔侄两人重归和好。“瑶老”是当地对管理瑶寨内外各项事务的老人的尊称,结合实际,自2014年开始,连南全县71个村(居)委共聘任173名专职“瑶老”人民调解员。截至2021年10月,“瑶老”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民事纠纷5311件,调解成功5257件。
广东正加快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着力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同时,持续深化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已实现全省全覆盖。
蒋韶丽是广东能法律师事务所一名80后专职律师,自2021年起,她担任韶关市仁化县五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每次进村居服务,都要在崎岖的山路上驱车两小时以上,往返一次至少需要5小时。”但是她克服路途遥远的困难,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普法宣传、调解纠纷、接受法律咨询……村(社区)法律顾问化身为广东基层治理的“好参谋”、村社居民的“贴心人”、邻里街坊的“和事佬”。
德治建设
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广东各地持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基层深化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深化党的政策宣传宣讲、深化主流价值培育践行、深化群众文化活动、深化移风易俗,扎实建设基层文化思想阵地。截至2021年8月底,全省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5.17万支,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0万余场次,组织乡村振兴文明实践主题活动逾2.8万场次。同时,各地注重推进德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群众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以德治促善治。
河源连平县司前村委会门前文化广场,一面雕刻着“吴氏家训”的文化墙引人注目。这则家训已传承了600多年,教导村民父慈子孝、兄弟相亲、婆媳和睦。如今,家训文化已被吸收进该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
清远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群众参与志愿活动,换取积分。“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月莲称,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是“善”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村民参与志愿活动换取积分,“等到我们需要左邻右舍帮助的时候,通过积累的积分,也能得到其他乡村志愿者的服务。”
公众参与
志愿者成为基层治理坚实力量
近年来,广州持续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打造“志愿之城”。疫情期间,各个社区的党员先锋队、基层群防共治队伍“广州街坊”、“红棉老兵”、团委指导下的各个青年志愿者组织,迅速集结,拧成一股绳。
“广州街坊”在广州家喻户晓,它是广州市围绕群众对参与平安建设的需求,整合全市专业、半专业力量和行业性社会力量、社会志愿力量,打造专群协作的群防共治志愿队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有的参与街头巡逻消除隐患,有的疏导交通护航老幼,有的参与调解和谐邻里……他们是群众的身边人,更是群众的贴心人。广州创新社区应急协同机制,组建最小应急单元,由公安主导搭台、各界多方参与。截至2021年9月,广州组建最小应急单元两万余个,应急处置力量11万余人,成功协助处置突发案事件100余起。
团广东省委联合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等单位开发建设“i志愿平台”,让群众随时随地能够参与志愿服务。目前,在该平台上注册的志愿者已达1400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两万余个,志愿服务团体11万余个,提供志愿服务时长近7亿小时。
数读“民生实事”
“党建+网格”发挥巨大能量
截至2021年10月,广州已组建综合网格党支部19342个,覆盖网格20423个。
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
全省26244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全部完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大专以上学历占62.8%,比上届提高25.2%;平均年龄44.4岁,比上届下降2.8岁。
人民调解员居中调和
截至2021年10月,“瑶老”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民事纠纷5311件,调解成功5257件。
建设基层文化思想阵地
截至2021年8月底,全省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5.17万支,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0万余场次,组织乡村振兴文明实践主题活动逾2.8万场次。
随时随地参与志愿服务
在“i志愿平台”上注册的志愿者已达1400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2万余个,志愿服务团体11万余个,提供志愿服务时长近7亿小时。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邹琳
采写:南都记者 陈杰生 吴笋林 叶孜文 何生廷 赵青 王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