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在铸牢文化自信中赢得历史主动

2023-10-16 09:34 来源:南方日报 罗嗣亮

  中国共产党作为坚持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相信和尊重历史规律,自觉把握和顺应历史趋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始终坚定历史自信、发挥历史主动,从而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回顾百余年来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实践,可以看到,正是基于熔铸在精神深处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成功唤起中华民族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中华儿女坚定道路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昂首阔步走在实现复兴的光辉大道上。

  以文化主体地位和文化获得感铸牢人民文化自信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苦苦挣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致富奔小康、团结谋复兴,以昂扬姿态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实践。在百余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切实尊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使中国人民因拥有文化主体地位和文化获得感而更加自信自强,从而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文化工作“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在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中赢得历史主动。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古国,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劳动人民缺乏文化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设民主政权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民大众的“文化翻身”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郑重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中,一切文化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大众,这就使共产党领导的文化事业鲜明区别于以往历朝历代、各党各派的文化事业。人民的故事从民间进入庙堂,人民的形象从草野莽夫变为国家主人,铸牢了人民大众的文化自信。百年党史一再证明,正是基于这种自信,人民大众才能焕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才能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在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中赢得历史主动。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通过创办列宁小学、开设识字班等,努力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号召文艺工作者到民间去,推进“秧歌下乡”,发展“民众戏剧”。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庞大的文盲人口数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汉字简化这一重大工程,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得到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目前已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5623个,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70.73万场次,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已达1202.89亿元,全国文盲率已由新中国初期的超过80%降至2.6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的文化获得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了他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从而赢得历史主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牢民族文化自信

  一百多年前的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嘲讽。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现代文化后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百弊丛生,发出中国“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乃至中国“百事不如人”的感慨。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视作自己的文化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因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而更加自信自强,从而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力量,赢得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相结合。与任何其他思想文化一样,马克思主义要适应异国他乡的环境,也需要加以本土化。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革命中屡犯“左”倾错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既脱离了中国现实,也脱离了中华文化。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中华文化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迎来转机。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郑重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得到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补充,进一步本土化大众化,使亿万人民凝聚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最新认识,是新时代赢得历史主动的科学指引。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古老厚重的中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审视传统文化,在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指出其与现代文化的差距,在高扬其独特智慧的同时指出其内在缺陷,从而为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找到了出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随着中国道路的成功推进,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日俱增,进而转化为历史实践中的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作者罗嗣亮 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