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4-08 11:42 来源:南方日报 蒋伟 官诺饶

  ■蒋伟 官诺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集中交汇点,是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要在智力支持、科技赋能、人才支撑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

  发挥高校理论研究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高校要发挥理论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理论阐释的创新表达。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新概念、新内涵、新意蕴。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的一个标识,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包含着更丰富、更深刻、更鲜活的理论新内涵和价值新意蕴。高校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生力军,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从哲理、学理、道理、情理、事理相统一的角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意蕴作出全面、科学、精准、通俗的理论阐释,以符合时代需要、彰显中国特色、贴近大众心理的表达方式,使新质生产力得到广泛的理论认同和大众传播。

  加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中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一方面,高校作为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瞄准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以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国家治理与国家安全、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作为主攻方向,努力产出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理论建设上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回答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研究中“出良谋”,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划金策”。

  加快高校原创性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突破的策源地。加快高校原创性科技创新,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质生产力之新,本源在于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引擎和内在动力。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关键。高校应全面统筹优势资源,瞄准基础研究前沿,从创新基础建设和创新主体建设两个方面赋能科技创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首先,强化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助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科学前沿,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平台,促进要素融合,提升创新效率。其次,强化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集聚科研资源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水平,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在成果转化上主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之新,还体现在科技创新成果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供给和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和突破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策源地,要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上主动作为。首先,提升科技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科技成果要符合产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并深度融入创新链和产业链,科技问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其次,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通过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研发深度联动,理论与技术闭环反馈与快速迭代,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实现科技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论文著作创造性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高校肩负着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重任,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新质生产力之新,蕴含着劳动者的劳动情怀之新、核心素养之新、职业精神之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地,人才优势显著,要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打造体系化、多层次的人才成长平台,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将高素质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雄厚人才支撑体系。

  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培养卓越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地,要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联系,在发挥传统学科优势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在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中打造复合型人才,通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适用的卓越拔尖人才。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协同发展,培育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统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队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智力支持,也需要精神支撑。在这一层面上,高校思政课大有可为。为学须先立志,树人首在立德。高校要造就未来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等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践行者,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以强大的价值引领力和精神感召力,激发青年学生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烈使命感。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以古今贯通、中外融汇、文理交叉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大思政课”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交汇融合、良性循环,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力量。

  蒋伟: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官诺饶: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江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