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并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确保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政治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历史。我们党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和人民以“众志成城”的团结之力和“百折不挠”的奋进之力,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紧紧团结依靠广大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迎变局、化危机,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彪炳史册,影响世界。
如今,我们党明确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党用团结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力量。
激发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向着共同目标奋进的力量是无限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使团结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国人民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正昂首阔步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壮丽征程上。
如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更需要聚合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之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凝聚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无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探索、奋斗、牺牲、创造,终于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梦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迸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共同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团结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也面临着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中华儿女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新征程上,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把更多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把更多力量汇聚到共襄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之中。
作者分别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