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深刻把握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2024-04-15 15:18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试验平台是高质量发展的撬动器,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引领作用,可以为构建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产业创新提供独特机遇。当前,广东重大战略交汇叠加,重大改革纵深推进,重大创新争相涌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深刻认识重大战略引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逻辑,牢牢把握重大战略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奋力将广东打造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深刻认识重大战略引领广东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逻辑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衡量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效果的标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重大战略聚合要素资源,率先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体制,推动形成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79至1988年,中央在广东先后实施了创建三个经济特区、设立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建立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广东以设立经济特区为契机,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从商品流通和价格管理体制、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基建投资体制入手突破,以“简政放权、扩权让利”为特色,探索出了劳动合同制、干部招聘任期制、厂长(经理)负责制、结构工资制、建设工程公开招标制等典型改革经验,极大释放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快速发展,为全国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和持续深化改革提供了试验田。至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本、劳动、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珠三角经济开放区设立后,珠三角众多乡镇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措施,走贸工农结合的道路,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大大提高,成为颇具特色的专业镇,珠三角逐步成为“世界工厂”。1988年成为全国改革综合试验区后,广东进一步深化了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巩固完善各类商品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了金融、证券、房地产、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在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先行探索,如深圳率先推出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时规定,珠海在全国首开先河重奖科技人员,广州成立华南地区最大的人才交流中心——南方人才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上,先后实施了设立科技成果交流会、技术交易会等战略部署。新世纪后,广东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构建创新型广东,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促使广东逐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新质生产力的出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牢牢把握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既涉及发展命题,也涉及改革命题。区域重大战略在探索重大改革、推动重大创新上具有特殊撬动作用,可以在政策、产业、科技等方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力支持。新时代以来,多重国家战略在粤交汇叠加,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有效提升了广东在全国的战略位势,为广东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重大改革“先行先试”,不断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时代以来,广东先后被中央赋予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开展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使命,设立了六大改革创新实验区,部署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等多项综合改革试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了系列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保障和政策保障。

  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深刻把握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中央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承接国家各类改革试点任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广阔空间。牢牢抓住首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的机遇,加快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数据等要素市场配置化改革,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区,夯实算力基础,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顺畅流动。牢牢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一体推进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深入推进“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广东特支计划”“人才优粤卡”等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战略人才力量;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用足用好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促使国际高端人才向大湾区汇集。牢牢抓住广州、深圳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契机,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制度,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集聚新质生产力。牢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支点,深化建设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先行区,推动大湾区市场高水平开放互联互通、强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改革支撑作用。

  以重大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锻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硬核。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驱动形成的先进生产力,重大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首要源泉。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十多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下大力气解决“卡脖子”问题,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建设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和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等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中心、量子科学中心、应用数学中心以及推动其他各类高水平创新研究院落户;不断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了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蝉联全球第二位,以科技自立自强激发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能。

  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对标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以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构建高水平的区域创新体系,引领新质生产力培育。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政产学研高效联动、军民深度融合,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发力,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工程,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作用,依托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重大科学装置组织实施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前沿科技项目,以获得未来科技战争的战略主动权。三是加强基础研究,确保科技创新资源向基础研究倾斜,强化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推动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和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技等领域培育具有发起潜力的大科学计划。

  以重大部署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基础。产业是生产力演进的根本载体,产业创新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东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广东把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实现较快增长,成为全国制造业门类最多、产业最完整、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促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GDP比重超四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收近3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经济规模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做优做强高端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所取得的成就,厚实了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新时代新征程,广东要发挥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领先的优势,全面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引领力的产业发展平台,以重大部署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通过“构建体系”实现产业变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聚力抓好“1+20+5”战略性产业集群政策文件体系的落实,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建设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塑造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材料、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绿色低碳等5个未来产业。充分用好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和重大平台的利好政策,推动企业将总部、研发等关键环节留在珠三角,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组织生产、优化布局。充分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主动对标国际,完善产业链条,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提升产业链上开展合作。牢牢把握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契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和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计划。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集中力量做好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特别合作区、产业转移园等载体建设,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全力打造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和15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以“一县一园”“一园一特色产业”的方式推动县级工业园建设,不断增强县域产业发展能力。

  (执笔:陈雷刚)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