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城乡融合关键在“融”

2025-04-07 10:45 来源:南方日报 危旭芳 周钰政

  ●要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找准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聚焦“硬联通”“软衔接”“深融合”,从权利共享、经济共富、文化共融、社会共建、生态共治等方面,促进城乡整合重塑、融合共生、携手共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我国14亿多人口,9亿多在城镇,近5亿在乡村。如何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中的集中反映。从“统筹城乡发展”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城乡关系最优解。城乡融合,关键在“融”。要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找准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绘就城乡融合共富新图景。

  以规划建设一体化推进县镇村布局优化与协同发展

  创新城乡一体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机制。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以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引导,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健全城乡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制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促进镇村联动,避免村庄规划“就村论村”“单打独斗”。

  因地制宜探索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路径。科学划分县镇村类型,立足不同地域定位制定实施差异化发展目标,推动差异化、品质化和特色化发展。以“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为原则,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完善“省—市—县—乡—村”逐级实时联动和传导机制。

  注重规划建设实施效果管控。突出“量化总规”,厘清部门职责,强化部门协同,不断完善“规划—建设—运管”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并根据发展和需求变化及时动态调整,提高规划实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加强规划的评估和反馈,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公众对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的参与度。依托“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公众评”,建立权责一致的督察机制,不断提高规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城乡设施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

  以县域为整体推动水电气路网等一体化布局。优化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安防监控、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残疾人无障碍等设施布局和一体化设计。统筹规划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健全分级分类建设投入机制,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算力”提升城镇“脑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推动5G网络城乡全覆盖,统筹做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改造整治、管理维护,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网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健全县镇村基础设施产权管理制度。通过统一管护机构、统一经费保障、统一标准制定等方式,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逐步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企业有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以要素配置一体化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双向流动

  促进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处理好“进城农民市民化”与“下乡市民村民化”的关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人才进县下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打造有别于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以“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不断提升乡村发展的人气、活力与水平。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既“稳”又“活”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鼓励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通过置换转让、有偿退出等方式,整合利用腾退宅基地和碎片化集体建设用地。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出资、入股、转让、抵押等制度,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逐步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构建县域信用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信用数据库,搭建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省级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创新为农服务金融产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探索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强化工商资本入乡事中事后监管。

  以生态环保一体化推进城乡环境重塑与生态共治

  打造高品质城乡共美生活圈。加快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等,打造城乡协同的美丽家园。以森林城市创建和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推进林网、水网、路网“三网”融合,协同构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林城相依、陆海相连、人景相融”的高品质城乡共美生活圈。

  提升城镇污水治理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特色,将人口相对集中、城镇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在人口分散的自然村推广低成本、易维护、资源化、可循环的生态处理技术。

  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以县为单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县镇村三级设施和服务,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

  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城乡标准统一与制度并轨

  以精准治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缩小城乡差距,不能简单看作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而要更多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加快补齐农村短板。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项目给予优先保障,加大农村居民在基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

  不断缩减城乡基本公共产品的配置落差。城乡融合不是城乡一样化、居民收入同等化,而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化。要推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城乡政务服务一体化,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包括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乡网格化管理体系和城乡便民服务体系等在内的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总之,要立足互促共融大视野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聚焦“硬联通”“软衔接”“深融合”,从权利共享、经济共富、文化共融、社会共建、生态共治等方面,持续深化城乡联动与分工协作,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惠农利益联结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城乡整合重塑、融合共生、携手共富。

  作者:危旭芳 周钰政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JY141)阶段性成果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