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巩固文化主体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10-30 11:38 来源:南方日报 袁伟

  编者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为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本期《理论周刊》继续邀请社科专家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巩固文化主体性等角度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袁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在新时代,必须巩固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文化立得住、行得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坚定不移地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地用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二要建立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化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基础地位,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四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两个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从而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继续推动“两个结合”。

  一是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二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因子,同时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三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植根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沃土,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不断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不断提炼其中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并将其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通。坚持古为今用,通过守正创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连接点、融汇点、共促点,开拓新形式、新话语。

  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一是坚持平等和尊重,摈弃傲慢和偏见,加强对其他文明的了解和研究,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二是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三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主体意识,既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又始终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四是坚持开放和包容,密切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往,打造国际交流对话平台,在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主动权话语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