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促进富民兴村产业发展

2024-03-04 10:36 来源:南方日报 万俊毅

  编者按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发布,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今年是广东深入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关键一年,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广东该如何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本期《理论周刊》特约“三农”领域专家学者,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不同角度建言献策,敬请垂注。

  ■万俊毅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化农民增收举措,要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轮驱动”发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业为基,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以长期领跑全国省区。

  筑牢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的根基

  富民兴村产业立足农村大地,植根农村社会,不仅包含农业,也包含乡村工业和服务业。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的“四轮驱动”就会强劲有力:一是农民就地就近的务工机会增多,增长工资性收入的机会增加;二是带旺地方“土特产”产业,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的机会增多;三是带动乡村资源价值提升,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增加;四是带来更多项目投资机会,农民获得转移性收入的机会增加。“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得益于乡村产业发展,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倍,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上升到40311元,约是全国均值21691元的1.86倍。

  新时代以来,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日益向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土特产”的多功能利用与高价值开发空间增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与日俱增。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土特产”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幅达12.7%,成为该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

  乡村产业要富民兴村,关键在于发展壮大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且收益归村的镇村企业,即“强村公司”。“强村公司”利润分享的主要对象是村级集体和农民,农民借助镇村企业获得租金、务工收入和股金分红。目前,浙江全省已组建“强村公司”2240家、入股行政村1.5万个。截至2023年底,浙江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全省的比例超过56%,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高达94%。村集体经济做强了,才能夯实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2023年浙江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4%,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6: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最小的省区。

  “千万工程”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从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入手,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把村庄整治蝶变为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产村融合发展过程,不仅持续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且优化提升了乡村营商环境,拓展了富民兴村产业的发展空间。

  推进富民兴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广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头号力度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南粤大地强县促镇带村如火如荼,推进富民兴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一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进程。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帮扶协作机制,加大省内对口帮扶协作力度,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汇聚全社会力量支农兴农,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多途径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二要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促进城乡优质要素跨界在县域范围内优化配置,积极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构建县镇村三级产业分工明确且功能互补的县域产业体系,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力促产城产镇产村同建同治同美,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要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和大农业观。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广东地形地貌丰富和海岸线超长的优势,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特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镇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做强乡村“土特产”产业,重视发挥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作用,唱响“粤字号”农业品牌。

  四要统筹配置“百千万工程”专项支农资金、驻镇帮镇扶村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把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量化到低收入人口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进数字赋能,发力延伸“土特产”产业链和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做强县域工业园、物流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实现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韧性。

  五要鼓励“强村公司”跨村跨镇跨县联合经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户与村集体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探索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多元利益联结方式,强化政策引导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的实际效果,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联农带农机制。

  六要加大富民兴村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构建财政资金投入种植、养殖项目的容错机制,强化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健全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金融支持“土特产”产业的精准服务,推进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增品提标扩面,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持续优化富民兴村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090)、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23WCXTD003)、广东省自然科学资金项目“数字技术赋能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