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由省文明办、团省委、省委农办等联合举办的2022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出征仪式在汕头市举行
要围绕扶贫、济困、扶老、应急、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的领域,培育发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和擦亮地方志愿服务品牌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8月23日,推进“志愿广东”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广东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76万个,志愿服务阵地不断拓展,全省志愿者人数达216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7.03%,位居全国前列,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南方》杂志记者从会上获悉,日前,广东省文明委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志愿广东” 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打响擦亮“志愿广东品牌”,扎实推进广东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广东由志愿服务大省向志愿服务强省的跨越。
《意见》指出,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扩大社会参与、激发组织活力、完善工作机制、营造文化氛围、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构建具有世界视野、中国特色、岭南风格的“志愿广东”新格局。
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陆续展开
建强“8+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
坚持走制度化发展道路,始终把制度化建设融入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确保志愿服务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展,是深圳志愿服务多年来探索出的宝贵经验。深圳作为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志愿服务理念在全市深入人心。几年来,深圳制定实施《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和《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目标指引》,在全国率先系统性提出了建设“志愿者之城”的目标;推动制定《关于深化“志愿者之城”改革的实施意见(2022—2025年)》,全力打造“志愿者之城”4.0升级版。结合《志愿服务条例》《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等上位法精神,推动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让新时代志愿服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目前,《深圳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已纳入市人大立法计划。
深圳的志愿服务发展道路为“志愿广东”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和模式。如何充分利用已有志愿服务成果和专业架构,为擦亮“志愿广东”品牌注入强大动力?
《意见》明确,将重点推进“三化”建设—组织建设体系化、人才队伍多样化、品牌项目特色化。《意见》明确要求,推动省、市、县三级成立志愿服务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志愿服务组织中的牵头协调作用。要建强各县(市、区)“8+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其中“8”是指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境、扶贫帮困等8类常备志愿服务队伍,每支队伍全面集中服务不少于12次;“N”是指各地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意见》指出,注重培养高层次志愿服务人才,支持教育、卫生、救援、科研等行业优秀人才参与志愿服务,组建志愿服务专业人才库,发挥其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突出作用;注重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人才,发挥“五老”人员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重视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志愿服务意识教育,培养志愿服务事业后备力量。
为了提高志愿服务成效及持续性,《意见》要求要围绕扶贫、济困、扶老、应急、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的领域,培育发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和擦亮地方志愿服务品牌。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组建志愿服务队伍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已被写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如何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意见》明确要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牵引,盘活各类阵地和项目资源,结合当地特色和优势,分级建好县、镇、村三级志愿者队伍。深化实施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在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者等群体中培养志愿者骨干人才,加强志愿服务人才储备。
当下,已有不少机关党委在志愿服务上积极尝试、创新探索,逐渐走出具备自身特色的志愿服务道路。如省民政厅,以服务民政服务对象为重点,部署推进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工作,在服务资金、服务队伍、服务站点、服务领域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省民政系统投入志愿服务资金超过1亿元,成立民政领域志愿服务组织500多个,组建民政领域志愿服务队伍1万多支。在各类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建设志愿服务站点23673个,打造一批示范性志愿服务站点。
《意见》明确,鼓励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面组建志愿服务团队,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倡导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带头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引导中小学生参加与年龄、身体特点相适应的志愿服务。
建立完善全省统一平台,推动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
联通“粤省事”“信用广东”,为社会治理效能、文明程度测评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国内领先。作为当前全国志愿服务领域数据标准最严格最透明、产品体系最完整的平台之一,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最早打造全省志愿服务一张网(“i志愿”系统),推动志愿者成为办好社会民生实事的重要力量。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在专业服务上,团省委也发挥所长,为广大市民带来了许多温暖和慰藉。在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上,团省委组织1027名法律、心理咨询等专业志愿者,面向青少年提供防疫咨询、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线上线下服务,累计通话量为116.8万通,解答网络咨询25.7万个,线下服务青少年个案4000余个。
为推动“互联网+”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深化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意见》明确,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省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制定统一的信息数据对接标准,整合志愿服务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源,实现全省志愿服务数据统一归集、统一管理和共享交换。
《意见》还特别提出,探索“社工+志愿者+N”模式,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其他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为重点,加大社区志愿服务有效供给。打通全省志愿服务平台与“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的链接通道,完善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服务组织“接单”的供需对接运行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对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作了明确。《意见》指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联动机制,鼓励香港、澳门居民参与广东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建立粤港澳服务记录互认、激励回馈一体等制度安排。通过定期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交流会、高峰论坛等多种方式,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公益志愿组织交流合作。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畅通在粤港澳人士中正确认识国情省情、参与人文湾区建设的渠道,推动粤港澳志愿者身份互认、资讯互通、记录互认、激励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