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提出新质生产力传递了什么信号?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日,湖南人民出版社策划推出《新质生产力》,汇集经济界、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直面大众关切话题,全方位系统解读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分为上下两篇,围绕新质生产力怎么看、各地各行业怎么办展开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对于快速理解“新质生产力”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上篇“指明新方向”阐释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解析背景、提出意义,使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下篇“培育新动能”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发力方向、实践路径,围绕地域、行业、产业体系等进行论述,涉及东北、湖北、湖南、河南等具体地区,以及数字经济、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重点行业。每篇文章均提炼核心观点置于篇首,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内容主旨。
作者简介
张占斌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
陈晓红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黄群慧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内容试读
张占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前瞻性地提出一个新概念——“新质生产力”。在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生产力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基于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重考量,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乃至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依靠高度消耗资源能源。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代表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升,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新质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与传统质态生产力相比较,新质生产力的新性质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新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新劳动者需要有知识化和专业化创新能力,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知识产品化以及市场规模化的能力,劳动者只有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驱动高新科技化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信息化、数字化推动下,新劳动者接受了远超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教育和训练程度,其视野、知识、能力等得到大大拓展和提升,高技能人才、大学生、研究生成为新劳动者的主体。二是新劳动对象,即以新物质、新材料和数据资源等为关键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人类活动对象化发展的产物,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人类劳动对象发生了极大变化,体现为传统劳动对象的数智化,同时又出现了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数据等新的劳动对象,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并可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效能。三是新劳动资料(劳动工具)。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发展,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传统机械为主的生产工具发生颠覆性变化,实现数智化升级,大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向平台化、生态化、共享化、远程化生产协作转变,促进了生产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产供销、服务和消费一体化发展,极大提高生产效能和效益。
在生产力三大要素都发生了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阶段。这类内在新性质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创新性、高虚拟性、高流动性、强渗透性、高协同性、高价值性的外在特征。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发展需求、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生产力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为我们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
生产力发展到新阶段的历史必然性。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又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量的积累。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经济领域出现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大趋势和大逻辑的自然演进。今天全球正在发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根本性变化,出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到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了巨大的量的积累,正在发生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包括量变和质变,因此涌现出新质和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力形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对生产要素融合的统领性作用,科学技术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促进并引起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现象,也是生产力实现新跃迁的目标。
新时代发展理念的一脉相承性。发展理念是对发展的本质性认识,对发展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继承党的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新要求,于2014年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经济新常态”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塑造我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党中央将以更大决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东北全面振兴的现实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十次踏上东北大地考察调研,一遍遍分析研判,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为推动东北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二十年来,东北从转型发展的阵痛中逐渐走出,一步步迈入全面振兴蓄势待发的新阶段。然而,东北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尤其科技创新不够、要素融合不足、生产力重塑不强,亟待新质生产力来有效破解发展瓶颈。一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换,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二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移。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需向新质生产力集聚。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既是因为新时代以来他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招和动力来源,也因为科技创新不仅仅只适用于东北,对整个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意义
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领域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技创新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我国面临一些西方国家“科技战”,“脱钩断链”的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我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传统数量型“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本投资效率偏低、收益递减,资源环境压力约束不断增多,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进一步发展只能依靠以科技创新推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要求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推动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新形态的生产力类型,能够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够有效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系统,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然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着中国社会生产力新时代演化进程中的一种能级质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生产力系统实现改旧纳新、推陈出新的演化进程,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培育和塑造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强化产业源头技术创新和产业系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