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百年“老哨兵”守护红色交通线

茶阳镇党坪村两棵百年老树,见证中央红色交通线上一段段红色往事

2022-01-26 09:30 来源:南方日报 马吉池

  大埔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百年古树,见证了党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转移的重大历史事件。袁群华 供图

  冬日大埔,红土地上仍充满生机。在闽粤交界的茶阳镇党坪村伯公凹,茂盛的树木安然挺立。其中两棵挂着显眼标示牌的古树,枝叶伸展开来,仿佛在“欢迎”着两省过客,如今在当地红绿资源的活化利用下,古树有了响亮的名字,村民称呼它们为“老哨兵”。

  古树脚下,一边是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党坪村,一边是龙岩市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90多年前,中央红色交通线就是从这里,自粤入闽由白区进入中央苏区。百年老树见证着党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转移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风雨同舟一百年的党群鱼水深情。

  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如今,百年老树在当地政府、村民的保护下仍葱葱茏茏。围绕中央红色交通线和百年老树的活化利用,讲好更多革命的故事,“老哨兵”将以崭新面貌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新名片。

  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实习生 何建星 通讯员 余灏

  ▶▷见证

  百年古树成双 藏身红色交通线

  从大埔县茶阳镇政府往北出发来到党坪村伯公凹,这里位于广东和福建两省交界,是当时由广东进入中央苏区核心区的主要通道,属于赤白交界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

  在茶阳镇党坪村通往福建永定区桃坑村的伯公凹上,仍有约105岁的金桂、约145岁的中华锥两棵百年古树屹立不倒,就像两名百岁“老哨兵”,见证了党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转移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风雨同舟一百年的党群鱼水深情。

  据悉,这条被毛泽东生动地比喻成“人体的血脉”的交通线,在1930年至1934年间安全护送了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200多名党、政、军骨干,及一批电讯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安全进入中央苏区,送入苏区药物等民用、军用重要物资300多吨。

  “这两棵古树,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在广东省境内的最后一站的‘见证者’,进入中央苏区的各种线路均需经过此节点。周恩来等众多中共革命者就在此走进中央苏区。”茶阳镇党坪村58岁村民曾德如告诉笔者,因古树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小就听祖辈告诫,一定要把古树好好保护起来。

  曾德如曾听祖辈们说过,由于伯公凹地处赤白交界处,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甚为激烈,当地很多群众主动参与革命,支持交通线上交通站的运行。

  “我公公说当年参加了游击队,掩护党组织转移战略物质、运送重要人员进入苏区,听他描述,国民党反动派搜捕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时,村里不少村民的房子都被烧毁过,为了革命作出贡献。”党坪村村民邹师满说。

  如今硝烟逝去,党坪村当年烧毁的房屋已不见痕迹,唯独见证历史的两棵古树,在寒风中依然青翠挺拔,正如当年众多革命者毅然决然的大无畏精神。

  “现在伯公凹通往福建永定区的路面已经拓宽了,但路道一侧的古树仍然保留下来。”曾德如说,为了让古树有更好的生长环境,村民还曾翻新树底下的泥土,在树上涂抹农药,保护树木免受白蚁侵蚀。

  遵从祖辈们的教诲,保护“老哨兵”,已然成为当地人铭记在心的乡规民约。

  ▶▷保护

  制定“身份证” 呵护红色往事

  “中文名:锥;科属:壳斗科·锥属;树龄:145年……”在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赤白交界处,两名“老哨兵”上均挂着一块牌子,详细记载着古树的基本情况,这是大埔县制定的古树名木“身份证”。

  “红色是大埔最耀眼的颜色,绿色是大埔最亮丽的底色,而古色是大埔最具有韵味的。”大埔县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说,每一棵古树承载着大埔县群众世代的情怀与乡愁,是历史的见证,要呵护历史。

  从去年11月开始,大埔县已建立古树名木保护档案,做到“一树一档”,规范台账管理,实施挂牌登记,编制印发《广东省大埔县古树名木》宣传画册,成立大埔古树名木保护协会,通过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立“智慧林长”系统、科学保护复壮、引导全民参与等措施,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水平,其中就包括伯公凹这两棵古树。

  同时,大埔县专门邀请省林业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一行到大埔县中央红色交通线——茶阳镇党坪村伯公凹等地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调研工作。

  专家调查发现,伯公凹两棵古树金桂、中华锥的树龄分为约105年、145年,属于三级古树。目前金桂树体存在树洞和树皮受损情况,有白蚁旧患;中华锥树体倾斜,存在枯枝;金桂、中华锥立地环境一般,靠近路一侧地面硬底化,其中金桂一侧受新建工程的影响。

  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专家的建议,针对伯公凹的金桂、中华锥等树木进行保护复壮,主要包括立地环境改善、树洞修复、白蚁综合防治、促根施肥等措施,并计划在伯公凹打造一个古树公园加以整体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质局指导,梅州市大埔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系列展示活动在梅州大埔举行,展示南粤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绿色资源等活化利用成果。

  “目前古树前已设立主题为‘红色号角’的信息柱,人们在观赏百年老树时,也能了解到发生在伯公凹的红色往事。”大埔县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说。

  接下来,大埔将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系统性开展保护古树行动。同时强化教育功能,围绕中央红色交通线,向社会各界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相关

  一盏油灯 见证摧打不垮的交通线

  在党坪村伯公凹“老哨兵”的对面,还有一个始建于清末的“伯公庙”,内供奉一盏油灯,油灯长年昼夜长明不熄,村民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指路灯。

  据悉,伯公凹因山坳上供奉伯公神位而得名。“伯公”信仰是客家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伯公”,客家人迁徙到哪里,“伯公庙”就建在那里。

  此伯公庙始建于清末,1986年由上凹村、下凹村村民集资重建。伯公庙内供奉一盏油灯,近百年来油灯长年昼夜长明不熄,这是交通线上的指路明灯,更是交通员的信仰之灯。

  “‘伯公’的公平、仁爱精神,让客家人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伯公’的护佑,让客家儿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原始的民间信仰中的虔诚敬畏升华成一种誓死捍卫革命的忠烈精神。”曾德如说,当年的交通员护送党政军领导干部走过伯公凹,看到庙里亮着的油灯,他们就知道安全到家了。

  在笔者走访伯公凹时,仍有当地群众前来伯公庙祭拜,往来大埔党坪村与福建永定桃坑村的村民也不少。村民告诉笔者,伯公庙的这一盏油灯,虽无专人养护,但总有人勤勤为其添油、剪芯、擦拭,百年来灼灼燃烧,从未熄灭。

  “伯公凹油灯长明不熄,交通线坚固摧打不垮。”这是伯公庙旁竖起的牌子上的文字。笔者离开时,崎岖的山道上山风吹拂,路旁红旗飘扬,仿佛还能看到红军干部在头戴破草笠、脚穿破草鞋的交通员保护下疾步行走的情景。

编辑:郭昊奇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