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如何干?或许能从汕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探索中找到一些答案。
自去年以来,汕尾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沿线乡村面貌和乡风民风发生聚变,呈现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汕尾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工作是全域推进的。”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指导处处长程新清说,从全省来看,有些地方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是零星的,而有些地方只聚焦于打造风貌带,无法凸显出“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全要素。汕尾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时着重强调建设乡村振兴综合体,让每一条示范带都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从而搭建起乡村全面振兴的“四梁八柱”。
“以前路坑坑洼洼,出行不是很方便。现在新铺了沥青,平整开阔了不少,特别是这红黄蓝三色的线条,设计得很时尚。”家住潭西镇的黄女士对“谷乡慢城”乡村振兴示范带铺设的彩虹路赞不绝口。
沿着红草镇晨洲村水清天蓝的海岸线走,看到的是用蚝壳装点的文化公园、整齐美观的农家小楼……作为“蠔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其中一个节点,如今的晨洲村处处迸发着激情与活力。
“谷乡慢城”和“蠔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是目前汕尾在建或基本建成的2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其中两条。
“结合不同片区的特色来做乡村振兴示范带,是汕尾的一个亮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院长邱衍庆说。
扮靓“面子”
从“盆景”到“风景”
跨越汕尾的山川湖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改造升级后的村路织成乡村的脉络,干净整洁的村落串联成片,菜地果园伴着民宿,村民和游客在其中欢声笑语,俨然一幅诗意的画卷。
这幅美丽乡村的画卷,体现着汕尾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路。
“原本的示范村只能叫盆景,远远还没形成风景。”去年一上任,汕尾市委书记张晓强敏锐地注意到,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仅仅抓住几个点是不够的,还需把乡村振兴示范带推进到汕尾全域。
围绕“五大振兴”目标,汕尾提出美丽乡村、美丽产业、美丽农居、美丽通道、美丽田园、美丽动力、美丽民生、美丽党建“八个美丽”标准,努力做好规划、建设、经营、治理“四篇文章”,这也是汕尾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理念。
“规划”是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切入点。
在“全市一盘棋”的理念下,汕尾整合了各镇村现有各项资源和条件,在空间上分北部绿色山区带、中部平原精品农业带、南部滨海蓝色带,总长达到672.4公里,覆盖行政村284个,沿线村庄、旅游配套设施、道路、田园整治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已逐步完善,使直接受益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基本实现汕尾全域美丽。
“海滩成了网红景点,我们也因此而受益。”东海镇上海村的小卖部店主郭明珠忙得不亦乐乎。据粗略估算,国庆期间,上海村共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是“谷乡慢城”示范带的建设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做实“里子”
制定“红十条”“白十条”
乡村振兴示范带,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如果说美丽乡村是一个乡村振兴的“面子”,那么新风俗、新文明就是幸福乡村的“里子”。
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是汕尾“铸魂”的重要手段。汕尾从“禁、控、疏、导”四方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让全市各地实现“规矩自己定、事情自己办、监管自己管”,让节俭新风尚成为村民自发自愿的主动行为。如海丰县制定的“红十条”“白十条”就引发了民众们的强烈共鸣。
目前,汕尾移风易俗试点基本实现全域全覆盖。各地讲排场、比阔气的少了,“份子钱”降了,庙会、宗祠活动的丁口钱也不强摊了,“红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逐步成为新风尚。“现在没有白事巡街,我们的镇容乡风都改善了很多,交通也变得顺畅了。”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让陆丰甲子镇的郭老伯深有感触。
另一方面,还要找到优秀文化的传承阵地,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融合发展。为了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21年7月,汕尾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登记捐款超过3000万元。这笔基金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支撑,开启的107个惠民项目真正解决了村民的“急难愁盼”。
“文化,对一个地方的引领和发展是根本性长远性的。”张晓强坚定地说。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全省来看,近年来,广东深入开展文明培育,推动开展弘扬时代新风、文明素养提升、诚信建设提升等十大行动,并细化为30项重点任务,为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提供支撑。
政府引领,党员带头示范,村民们也主动参与到乡村文明的建设之中。目前,全省100%的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71个村镇上榜“全国文明村镇”,78个村镇名列“省文明村镇”。从小切口焕新乡风民风、点亮文化生活,为实现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引擎。
打造特色
突出示范带的主题风格
“一村一特色”“一带一主题”成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原则。为了防止千篇一律,汕尾聚焦“红色基因、绿色生态、蓝色海岸”三色资源,因地制宜布局乡村振兴示范带。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陆丰市乡村振兴美丽景观示范带建设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陆丰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为了让滨海走廊、龙潭湖谷、山水画廊、谷乡慢城、浪漫荷香、薪火蓝湾6条示范带“各美其美”,陆丰注重将沿线村庄的历史、人文、生态、产业、旅游等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以特色主题提升辨识度,形成特有的IP,进行基础设施、景观营造、公共配套和业态植入的方案设计和导向建设,突出美丽乡村景观示范带的主题风格。
“体验蛮好的,这里不仅景色美,旅游硬件设施和服务意识也好,不是传统印象里的那种低质量乡村游。”来自广州的游客王先生说。
海丰县“大湾区生态康养体验示范带”的莲花村,依托优越的生态条件,充分发挥莲花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的带动辐射作用,把茶叶种植作为撬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莲花村茶叶种植面积超3000亩,年产值约1亿元,带动360余户茶农户增收致富。
事实上,“特色牌”并非是汕尾的专属,而是广东省打造美丽乡村的一计妙招。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各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为广东打造出各具比较优势与风格的县城、村庄提供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全省自然村累计创建成特色精品村、美丽宜居村分别达到1316、12214个,570多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42个村庄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州从化和增城、珠海斗门、汕尾陆河等16个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已经形成全域生态化、景观化,初步建成佛山“百里芳华”、茂名“精彩一百里”等120多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搞活运营
要让景观跟着业态走
在做好全域美丽、乡风文明的同时,汕尾以“5+2”农村综合改革(“5”指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户籍制度改革;“2”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融合一体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打好了基础。其中,“股票田”“股票村”等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2月,陆丰磨海村将农户承包地通过“委托流转经营”的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化,84名农户签订了“土地折股暨委托经营协议书”,将71.75亩农户承包地折为797.2股。农户不再把荒地紧紧地攥在手里,通过“股票田”实现了就业分红的“双赢”。“以前这片地灌溉条件差、缺水,撂荒了很久,现在引进了大项目当然要好好整治一番。”村民陈大伯看着正在开槽夯土的挖掘机,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是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题中之义。
“乡村振兴不是要为城市中产阶级和文青小资提供休闲去处,而是要为难以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农民提供农业收入就业,提供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专家指出,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十分重要。
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中,汕尾持续推进市场化运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目前,22条示范带已引入社会资本约7亿元,引入第三方经营机构45家,开办民宿42家、农家乐141家。此外,2021年先后举办的4场民宿招商大会,签约66个项目,引入社会投资超千亿元。
“景观跟着业态走,业态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共富走。美丽乡村就能蝶变成美丽经济,为乡村共同富裕打下物质基础。”广东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乡村振兴局专职副局长梁健认为,要切实围绕乡村产业项目创建过程的顶层设计、过程管控、盈利模式、策划规划、拿地用地、产业导入、资本对接、落地运营等关键问题,创新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政府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农村的主人不是政府、不是社会资本,而是农民。一定要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一定要坚持农村为农民而建。”程新清说。
“乡村振兴示范带要同国家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的战略部署相结合。”邱衍庆建议,乡村振兴的前景在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的未来是城乡各有所长,甚至是“以城带乡”,达到“城乡等值”。因此,乡村振兴示范带要在构建城乡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汕尾经验的内在逻辑可以在全省推进,但具体工作安排还要回归不同地方的基础上,回到全省的统筹部署中。”邱衍庆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南小渭 郭杨阳 陈欣欣 彭骏
实习生 李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