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破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的最大合力

2023-10-07 19:56 来源:南方杂志 史成雷 温柔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启动实施,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如何有效衔接发力,实现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的最大合力?近期,南方杂志社在广州举行“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座谈会进行了探讨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温柔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座谈会现场。 《南方》杂志记者黄燕嘉/摄影

“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座谈会现场。 《南方》杂志记者黄燕嘉/摄影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视察,寄望广东“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两年里在探索中前行。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推动全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走深走实,近日,南方杂志社在广州举行“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座谈会。南方杂志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姚燕永致辞,省乡村振兴局督查专员方伟喜作主题发言,省乡村振兴局帮扶工作指导处处长林主伟、副处长孙雨才出席会议。南方杂志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石雄东主持会议。

  座谈会现场,驻市帮扶指挥部代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代表讲述了来自基层一线的探索实践和思考。多名专家为广东乡村振兴支招,为破题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实践

  一问:从“驻村帮扶”到“驻镇帮镇扶村”,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一些经验做法在全国引起关注。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两年来,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实践?

  姚燕永(南方杂志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南方》杂志致力于成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广东省委、省政府创新开启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一周年之际,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南方杂志社组建评选委员会,面向全省组织开展“百份优秀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和“百份优秀镇域乡村振兴规划”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意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同时,南方杂志社与省乡村振兴局、评审专家组成三个调研组,辗转韶关、清远、揭阳、茂名、阳江、河源、云浮等欠发达地区,深入调研30多个乡镇,推出《蹲点乡村问振兴——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周年调查》大型报道。读者纷纷留言跟帖:“报道对今后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启动实施,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如何有效衔接发力,实现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的最大合力,是一篇需要深入研究的大文章。

  方伟喜(省乡村振兴局督查专员):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历经两年探索,一些经验做法在全国引起关注。接下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结合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实践。一要紧密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好衔接工作;二要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守好防返贫底线,这项工作时刻不能放松;三要聚焦富民兴村要求,做好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文章;四要聚焦民生改善,动员用好所能用到的各方面资源;五要聚焦乡村善治,打造农耕特色文化。

  彭荣华(肇庆市委副秘书长、佛山驻肇庆帮扶指挥部组长):2021年以来,佛山帮扶肇庆32个重点镇,投入各类资金52.49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71个,直接带动村民3.8万户,推动374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118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佛山的经验之一就是高度重视培训肇庆“新农人”。比如,佛山、肇庆都是全省数一数二的淡水养殖大市,但亩均产值却差别非常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差距。为此,指挥部充分发挥“108名博士专家团”作用,先后在高要、四会等地开展“新农人”培训2000多人次。

  骆庆军(驻茂名信宜市丁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产业发展很关键,资源整合是先手。我们工作队进驻后,首先把全镇的资源摸清楚,然后把企业的需求和当地的资源进行对接,目前已成功引进11家企业落户丁堡。在本镇没法落地的企业,我们还联合信宜其他4个工作队组成一个产业发展联盟,在种植、市场、企业落地运营等方面进行合作。比如,信宜北界镇发展红黑米产业,但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加工方面难以做大,丁堡镇就提供合适的场地,把加工引进来,实现资源共享。

  张长治(驻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发展乡村产业,乡镇不能单打独斗。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等北部三镇,是全省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中唯一一个连片推动乡村振兴的地区。三镇共同制定规划,整合优势资源,切实推进三镇的乡村振兴。比如,养牛是当地农民的传统产业,三镇同时布局肉牛养殖,使用统一的品种和养殖模式,充分发挥南丰镇作为区域商贸中心优势,布局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链设备等,充分辐射带动另外两个镇的养牛业,实现资源共享、产业相连、资源相融、发展互促。

  罗晖(驻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坚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民生为要”。目前程村镇已实施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镇域公共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等项目共21项,实现了让乡村环境美起来、让群众收入多起来、让休闲娱乐在身边的建设目标。比如,红光村环村碧道及路灯建设、罗岗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等工程项目落成后,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出行难、办事难问题。

  童坚(驻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在党建引领的推动下,乡村振兴更加澎湃有力。我们工作队建立“党建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协调组团单位16个基层党组织,与龙湖镇15个行政村、龙湖卫生院党组织结对,实现党建结对共建全覆盖,参加结对企业12家。截至今年6月,工作队从中山对口帮扶指挥部、组团成员单位、党建结对单位等筹集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903万余元。

  王智勇(驻河源市紫金县黄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副队长):发展思路明确了,乡镇才能更好发展。大湾区城市普遍缺少体育场所,黄塘紧邻大湾区,拥有河源市唯一的国家级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广东省激流回旋皮划艇基地,具有发展体育产业的先天优势。工作队经过深入论证,提出了打造“体育黄塘”的目标,目前一系列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今年10月,2023首届河源黄塘乡村振兴徒步活动将在黄塘镇举行,预计将吸引大湾区2000人左右参加。

  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要坚持人民情怀

  二问: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广东乡村发展面临哪些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如何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进一步走实走深?

  曾赠(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驻阳江市阳西县塘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乡村振兴工作面临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短板,尤其是一些基础薄弱的乡镇更是如此。比如,没有突出优势资源、人员外流导致乡村空心化、基础设施老化落后、资金匮乏难以筹措等难题。

  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要坚持人民情怀,做到“到位不越位,依靠不依赖,主动不主导,知难不畏难”。为了确保工作队“融得进、下得去、干得好”,我们进驻后,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带着96个具体问题,进行镇域深度调查研究,挖掘整理有关全镇社情民情和五大振兴现状等第一手资料。

  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走深走实,工作队要认清驻镇帮扶面对的困难挑战,找准问题。与当地乡镇党委和政府一起,针对突出问题,梳理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任务清单,以项目清单形式建立任务操作手册,细化到时间节点、具体内容、完成时限、负责人员等,真正做到心中一本账,情况“门门清”。

  丘旭宁(驻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在科学谋划乡村振兴时,最重要的是要紧扣产业核心,着重在产业经济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可融合性以及整个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上下功夫。我们工作队提出“1+6+N”产业体系构想,即以镇管国有企业为产业核心,发展光伏、辣椒等六大产业,建立完善新型村级合作社体系,打造既可独立发展,又相互推动、优势互补的可循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已初见雏形。

  王慧(驻韶关市翁源县官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农业产业项目具有较高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村集体和普通农户直接参与很难抵御此类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关键是要发挥好龙头企业以丰补歉、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官渡镇组织6个行政村和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笼养鸡舍,项目建成后,公司向村集体固定分红10万元/年。工作队还推动立华牧业有限公司扩大规模和延长产业链,整体带动400~500户农户每年每户增收20万~30万元。

  黄江波(驻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产业非常不容易,要链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资源,走出一条产业联动发展的道路。有了产业就有了就业,有了就业就有了致富途径。比如,连江口镇采取的是与珠三角发达地区“联动发展、收益共享”的“飞地”产业发展模式,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合作开展工厂化养殖桂花鱼,连江口镇投资入股,每年获得收益分给各村集体。2022年,全镇11个村(社区)全部提早三年完成了村集体收入超过15万元的任务目标。

  王明利(驻湛江市徐闻县和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要引导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重点支持经济效益高、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打通产业发展新路径。比如,和安镇距徐闻县城60多公里,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我们工作队引入社会资本带动种植热带特色经济作物斑兰叶,未来将动员周边群众将斑兰叶种植面积增加至2万亩以上,同时建设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等,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斑兰叶特色产业体系。

  引导多方参与共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三问:当前,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最重要最关键的抓手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启动实施,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如何有效衔接发力,实现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的最大合力?

  谭炳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反馈最多的就是资源要素保障问题。因此,在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要素保障的问题。

  建议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实施扩权赋能改革。推进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向县级下放,让县一级能够统筹、使用更多资源。二是引导多方参与共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发力。比如,在资金方面,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出一点、集体筹一点、社会资本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帮扶方补一点、乡贤捐一点,引导更多资金注入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三是持续推动人才下沉。要进一步用好驻镇帮镇扶村等帮扶体制,推动发达地区干部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周鑫(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具有深化整体布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强化人才下沉实现要素向镇村流动和以“组团式”模式凝聚多元主体合力、以“嵌入式”理念激发地方内生动力、以“项目化”运作推动规划落地见效、以“多维化”制度保障机制规范有效等六个方面的优势。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县、镇、村三级亟待形成发展合力。一是以形成分类引导的带动机制为导向,构建县镇村带动新机制;二是以当地特色产业嵌入现代化产业链和本地商品市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导向,统筹县镇村项目新布局;三是以推动“政研企”优秀人才向基层下沉和本地人才智力资源向上链接为导向,明确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新定位。接下来,广东要充分利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编制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实践能力和经验,立足资源禀赋和相对优势,在多种类型县域内,从地理空间、经济结构等角度分领域分层次梳理县镇关系,做到强县兴镇富村、联县帮镇扶村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此强化县域统筹、镇村联动、互促互融、协同发展,形成动力的有效衔接。

  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在我国的行政治理体系中,镇既是行政结构的最基层,也是联通县和村的关键节点。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乡镇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对乡镇工作的痛点和难点感受很深刻。欠发达地区乡镇各方面的资源仍不充分,既缺资金,也缺乏人才。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应该承担起信息员、协调员、教导员、理论员的角色。做好信息员,深入调研了解农民呼声和急难愁盼问题,了解当地乡村的短板和优势,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做好协调员,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与需求对接起来,促进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好教导员,引导镇村干部更好开展工作,真正打造出带不走的乡村铁军;做好理论员,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给更多地方提供借鉴启示。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