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丰富活动照亮广袤乡村、充盈“精神粮仓”,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乡村“美丽资源”不断唤醒,文旅融合奏响富民乐章……文明植阡陌,新风润乡野,广东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正在经历一场文明乡风建设的深刻蝶变。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突出作用于人,建立完善“11234”文明乡风建设体系,扎实开展思想铸魂、新人培育、移风易俗、家风家教、基层治理、美丽乡村、文化润心、文旅兴农、能人培养、科教助农“十大行动”,推动岭南乡村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全面跃升,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涵养刚健朴实文化,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关喜如意 祁雷
筑牢服务基底
搭好“大平台”供给“好内容”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建设文明实践阵地、扩充乡村文化空间等“硬阵地”,精准提供基层宣讲、文明实践活动等“软服务”,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乡风建设就延伸到哪里”。
积极发挥全省2.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作用,广东近年来先后打造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街区15个,建成湛江“咱家铺仔”、河源“东江小寨”等特色阵地2.4万个。21个地级以上市均建设岭南书院,牵头带动5000家新华“悦读空间”、各类图书馆、书房、书吧等阅读资源,构建起“书院+书房+书吧”城乡阅读新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文化空间“靓”起来,乡村文化“活”起来。
广袤田畴间,“百千万工程”宣讲团、好人宣讲团、青年宣讲团等2000余支宣讲队伍覆盖全省,形成“思政教师+理论骨干+百姓名嘴”的宣讲矩阵;茂名荔枝树下,办了1300余场培训活动的“柏桥讲堂”持续火热开课,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振兴、荔枝文化、农房管控等内容融合起来;全省“党史小屋”“肇城宣理”等20余个基层宣讲品牌,开展2万多场次宣讲活动,覆盖8000多万人次……
广东各地还结合实际,文明实践阵地与党政机关、文艺院团、国有企业“牵手”,打造“一村一史”“一村一歌”“一村一舞”“一村一赛”等乡土特色文化品牌,举办“我们的节日”“讲村史、展村史、传村史”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客家山歌、醒狮、英歌舞、龙舟赛等特色民俗活动10万多场次,创新开展乡村歌手大赛、“村超”“村BA”等高品质文体赛事,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家庭关系紧张,如何和子女良好沟通?”“工作久坐伤腰,如何更好塑形强体?”“手机功能强大,怎样用手机拍出好照片?”……各地文明夜校根据群众诉求,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高群众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各地还结合资源禀赋、百姓生产生活等实际,创新推出文明实践夜间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快闪模式,打造理论夜校、夜间自习室、24小时“幸福书吧”等特色品牌,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优质文化供给模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广东主动作为,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文明乡风助力“百千万工程”,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世界越发充实、内生动力更加澎湃。
激活内生动能
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
人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实现文明乡风靠的是广大农民。在广东各地,当搭建的平台、供给的内容与群众精神需求同频共振,一场“从受益者到参与者、建设者”的角色蝶变正悄然发生。
“别忘了,形体步态公益课每周四晚开课!”“听说了吗,鹤山市南国粤剧团的专业演员要在咱们家门口连着表演4天。”3月至今,江门“文明yeah(夜)集”活动已办了200余场,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懂专业的群众自愿加入,成为文明实践“合伙人”,夜集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
在惠州,清晨总有一群特殊跑者,身着马甲,手持长夹、腰系环保袋,在慢跑中不时俯身捡拾垃圾,既环保又健康,“捡”出文明,“跑”出风尚。捡跑志愿者魏凤琴说:“目标是跑过的地方都是干净的!”
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并在推进移风易俗中担当传播者、践行者。
清明祭扫时,佛山市顺德区的曾女士跟往年一样,在义卖点购买鲜花献给自己的亲人。“祭扫方式不管怎么变,对故去亲人的感情不会变,鲜花祭扫更环保。”鲜花追思、“云祭扫”等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支持响应。
今年蛇年春节期间广东小额红包、开门利是火爆出圈,不少年轻人和“新广东人”主动在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点赞广东“讲心不讲金”的好做法,引得全国网友们纷纷留言:“向广东学习,红包图个好意头,拒绝比阔!”
文明餐桌反对铺张浪费,“道德红黑榜+文明积分制”激励家家参与、户户争先,更有乡贤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村民自发组建广场舞队、村史编写组,将文明新风编入村规、写入村歌……
文明新风吹拂下,广大群众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精神风貌深层次转变,自发的行动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推动一大批农村道德典型涌现。去年以来,广东共推选乡村地区身边好人近90人,各地建设好人馆、乡贤馆、道德长廊、名人文化公园,崇德向善氛围愈发浓厚,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的正面效应,让文明乡风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愿意干”的自觉追求,成为有效支撑“百千万工程”实施的精神动力。
盘活乡村资源
实现“富脑袋”又“富口袋”
文明乡风赋能“百千万工程”。这场聚焦“人心”的变革,正重塑岭南乡村的价值坐标与发展图景,春风化雨、成风化俗,不断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更由此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
一方面,广东各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风貌,乡村增颜提质、升级焕新;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成了发展“硬支撑”,通过盘活资源、村民在家门口端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饭”,可喜的变化不断发生——
汕尾创新实施“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组织“乡村工匠”就近参与农房“微改造”,谢俊彬是海丰县梅陇镇谢厝乡人,他和其他8000多名有手艺的村民一样,用自己的技能保护传统乡村民居。在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礼坑村,干净整洁的道路贯穿村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草木葱茏,村民的房前屋后,绿植、果树、花木编织起崭新的“绿装”,一个个美丽庭院令人赏心悦目。
以村庄清洁行动提升生态品质、以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展现乡村魅力,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广东各地生活垃圾清理、生活污水治理、“三清三拆”等工作深入推进,创建近12万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农房设计更有讲究,充分体现岭南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升级约23万户岭南特色新农房、1.4万户绿色农房,带动乡村实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
乡村环境更好了,发展底气更足了:从“空心村”到“壁画村”,惠州博罗县罗阳街道观背村上演了一出“乡村变形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3万元,增长到目前的70多万元;有着700年历史的广州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打造艺术文化中心、民宿、市集商铺等设施,带动“新农人”就业创业……
以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推动产业升级,是“百千万工程”中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如今,全省各地乡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红色遗址等文旅新业态,重点打造了首批10个特色镇,培育5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5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0个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同时还精心设计136条文化文物游径,推出约百条四季自驾旅游线路。
文明乡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
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上,广东正以岭南文明乡风“十大行动”为抓手,书写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美美与共的时代答卷。当文明之风拂过村巷田埂、浸润千家万户,南粤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更有温度、更具质感、更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