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梅州:全力打造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2022-09-14 11:45 来源:南方杂志 陈健鹏

梅州大埔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梅州紧紧抓住苏区+湾区发展的契机,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试验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江启华 发自梅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走进以形似骏马的巨石命名的梅州兴宁市石马镇,聆听悠扬婉转的刁嫂子山歌,迈过千年历史、串联古今的三眼石桥,在错落有致的特色古民居、传统村落中漫步,你能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镇里,以柚子、油茶、洞藏酒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正蓬勃发展。村里,党员中心户、网格员开展常态化巡查,不断提升村庄精细化管理水平,接地气的村规民约,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主角,“约”出了乡村新风尚。

  石马镇的变化,是近年来梅州市不断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08.01亿元,梅州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深化红色资源开发利用

  梅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也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三河坝、九龙嶂、八乡山……在梅州漫步,红色元素无处不在。4500多名梅州英雄儿女在革命战争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遗产。

  “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老区情怀”,多次提及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指导,为梅州老区苏区加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梅州不断挖掘党史资源,编印红色书籍,积极更新梅州红色地图,切实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加大对红色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经费投入,为打好“苏区牌”打下坚实基础。

  一股红色旅游热潮在梅州持续掀起。梅州大力实施《梅州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旨在创建一批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景区,力争把梅州打造成为“广东省红色旅游典范城市”、全国“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示范区”。

  现在,以古大存、曾国华、罗屏汉、朱云卿、大埔中央红色交通线等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和红色遗址,经过修葺后焕然一新,成为梅州文旅新地标,焕发红色苏区时代光彩。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梅州不断通过“红+绿”融合发展盘活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完善红色旅游景区体系建设,促进红色旅游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使广大群众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梅州以老区风骨,不断融入湾区发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梅州紧紧抓住苏区+湾区发展的契机,着力于引进产业项目,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试验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走进梅县区“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幅“天蓝、山绿、水清、地净”的客韵乡村新画卷呈现眼前,一座座客家元素凸显的民居错落有致,玲珑精致的小公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点缀其中。

  近年来,梅州以中心村为节点、以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整合优势资源、促进融合发展,创建了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

  梅州把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制定乡村振兴“1+N”政策,聚焦重点、集中资源,创新方法和路径,加快推动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局面,推动梅州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梅州制定生态发展区产业负面清单,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发展光伏产业、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形成生态适宜型的绿色产业体系。

  在此基础上,梅州不断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特色现代农业迅速提质增效,柚果、南药等优势农副产品不断精深加工,商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如何才能让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梅州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重点抓好中心镇、建制镇的建设,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连片集约撂荒地、山地和耕地,引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互补发展。同时,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圩镇和“三村三带”建设,推动“一片美”向“全域美”转变。

  不断促进“农文旅”结合。梅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客家文化保护实验区,有着“足球之乡”的称号,近日还获授广东省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称号。梅州将农业、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精品线路串联美丽乡村、旅游景点、文化产业、休闲农业、红色资源等元素,打造出各具文化主题和山水风貌特色的3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不断加快“农文旅”提档升级。

  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过去,我们村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里的事没人管、管不了,各项建设一度停滞,村容村貌很差。”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党支部书记叶继联说,自摘掉“软弱涣散村”帽子后,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质的提升,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2021年,芦陵村还入选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近年来,梅州不断立足市情、社情、民情,充分发挥苏区红色基因、客家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继承发扬苏区红色基因。梅州建立横联纵贯的组织体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专班运作,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做到部门共建、行业共管、区域共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加快建设“一网运行、一员多用、多元合一、全域覆盖”的全科网格,创新打造“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格内党小组”和“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志愿服务队”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梅州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各地都打造了独特的“法治风景”,制定客家围龙屋保护等6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完成46个全省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98个全省示范性法律服务工作室的建设,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省级36个。

  发挥德治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梅州把红色文化和优秀客家文化融入市域社会治理之中,发挥509处红色革命旧址、422处客家名人故居、15个红色村、45个党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推动全市2046个村和209个社区100%完成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工作,把移风易俗融入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和“土口号”中,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使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

  增强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梅州出台《梅州市培育发展村民理事会的意见》,全面推开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建设,全市成立1万多个村民理事会,每月定期组织群众协商议事。同时,深化“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达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工作成效。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