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东继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2023-09-04 10:57 来源:南方杂志 陈健鹏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陈艺锋 聂威 茂组宣 云安宣 发自江门、茂名、云浮、韶关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江门驻村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推广土特产。 江门市委组织部/供图

江门驻村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推广土特产。 江门市委组织部/供图

  今年是“浦江经验”诞生2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

  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浦江经验”历经20年依然熠熠生辉的实践遵循。

  干部下沉,怎么沉?如何让干部下沉沉出实绩、沉出常态、沉出效能?近年来,广东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沉出实绩,走深走实走心

  7月16日,江门市新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刚刚报到就迎来“大考”。当天,台风“泰利”来袭,这批第一书记就地转化为“抢险突击队”。

  “阿叔,要刮台风啦,还会下暴雨,到时住在坡脚下有很大的隐患,这几天先去亲戚家住吧,有困难可以到村委会找我们帮忙解决!”担心逗留在危险地带的村民的安全,江门市委组织部四级调研员、驻鹤山共和镇来苏村第一书记郭欢第一时间赶到村民家中,做转移动员工作。

  2021年5月,按照中央和省的文件精神,江门统一选派13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来,他们按照江门市委工作部署,紧盯“强党建、促发展、优治理、惠民生”等重点任务,与基层干部并肩冲在第一线、守在最前沿。

  两年来,在这批下沉干部的帮助下,江门市138个驻点村共引进强村富民项目218个,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24亿元,较2020年增长14.2%,平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接近90万元,且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扑”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气势和决心,“沉”的是摸清情况、服务人民的行动和成效。

  两年前,李达钊从江门市统计局来到台山市水步镇荔枝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来到荔枝塘后,李达钊第一时间走访荔枝塘每一个地方,发现村里存在着农业用水短缺和洪涝灾害问题。为此,他积极争取农业部门支持,投入200多万元完善灌溉渠道,还推动金坑村整村纳入镇自来水管网,完成农村生活用水进户等项目。

  “到荔枝塘村来,我就想着为群众解决困难、办好实事。驻村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和村民们都成了好朋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李达钊说。

  今年7月初,江门新一批155名第一书记接力上岗,拿好乡村振兴“接力棒”,成为江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新领头雁,郭欢就是其中一员。

  明确职责任务,找准履职“坐标”,是这批新下沉干部的首要任务。江门市委组织部要求,新一批第一书记,要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提升城镇能级、建强基层组织、推动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重点任务,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在助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最近,郭欢又忙着走村串户,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与村民倾心交谈。她用了3个星期时间,就走遍了来苏村6.6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她又忙着为来苏村打造文旅产业目标争取更多的项目合作和宣传推广。

  沉出常态,发挥组织力

  在云浮云安区,自2022年3月以来,一项名为“书记家访”的工作正在持续开展。云安区要求,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要进村入户“家访”,探索“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制度化机制,集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比如,云安区镇安镇旺洞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禄安在开展“书记家访”活动过程中,听到村中党员群众普遍表示,村中的肉桂产业种植已超过1万亩,但肉桂产品只有桂皮,产品单一、产值不高,而桂枝、桂叶、桂木则被丢弃在山上,十分浪费。

  于是苏禄安通过外出学习、考察,积极协调联系各方,推动建设了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的肉桂产品加工厂,把桂枝、桂叶加工成南药。目前又建设了白木心碎片厂并已购进加工机器,探索延伸肉桂产业链,把桂枝、桂叶、桂木都“变废为宝”,推动肉桂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干部下沉,不能是“一阵风”,而应该是“四季雨”。

  云浮云安区要求,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主动进村入户开展家访,围绕基层党建、重大任务、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实事和党员干部作风等工作,与家访对象一对一、面对面谈心谈话,通过下基层、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汇民智、聚民心,使家访过程成为调研村情民意、发现解决问题、完善发展思路、提升工作实效的过程。

  其中,要求区委书记遍访全区114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镇党委书记遍访本镇内村(社区)“两委”干部、两代表一委员;镇挂职党委副书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遍访本镇内致富带头人、杰出乡贤代表,全部防贫减贫监测对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遍访本村(社区)全部中共党员。同时,各级党组织书记还要根据工作实际要求,随机入户家访其他群众。

  对于“书记家访”中收集到的问题建议,由专人负责登记管理,并转交相关职能部门办理解决,建立督办台账,由书记本人跟踪落实。据了解,2023年以来,云浮云安区累计开展“书记家访”2277次,收到各类问题建议1662条。

  与云浮云安区一样,广东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干部下沉的探索。《南方》杂志记者发现,其中,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实现“干部下沉”常态化的关键。

  比如,韶关仁化县按照农民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规律,依托领导干部驻点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创新开展“民情夜访”活动,由县、乡镇领导深入挂点村倾听民声、掌握民情,就地解决群众揪心事、烦心事,“民情夜访”已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2020年以来,汕尾市开展“一亲三心”活动,通过机关干部“返乡走亲”、镇街干部“驻村连心”、村社干部“入网知心”、基层党员“联户交心”,让各领域各层级党员干部下沉基层“脚板沾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已成为汕尾市充实基层治理力量的一个品牌。

  沉出效能,建设长效机制

  “原本我们要到隔壁镇去碾米,来回要花很久时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碾米。”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京群村郭大爷高兴地说。原来,仁化县党员干部在“民情夜访”活动中,了解到京群村缺乏粮油加工场所,经过充分调研后,京群村粮油加工服务中心建了起来,该项目既满足了群众急盼的粮油加工需求,又能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元。

  干部下沉,既要形成长效机制让干部“下”得了身,又得让干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从而“沉”得住心。

  为此,不少地方探索以制度化推动党员干部与不同类型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零距离听取意见、了解诉求。

  比如韶关的“民情夜访”活动,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夜访群众时,要通过进村入户开展接访、约访和家访三种方式进行。接访,即定时定点深入村(社区)接待群众来访;约访,即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约请党员、乡贤、群众参与协商解决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疑难复杂等问题;家访,即主动深入村小组长(楼栋长)、党员、贫困户、困难户、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和有情绪、有怨气、有苗头的村(居)民家中,了解村(社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群众所需所盼所想,研究对策措施。

  为让下沉干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江门聚焦重点任务和能力短板,突出抓好能力培训。据介绍,在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前,由江门市委组织部统一举办岗前培训班,明确工作要求和职责;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专题培训。同时,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专题调研等方式,加强对第一书记的教育管理。

  群众反映的问题如何及时反馈、解决?云浮云安区的“书记家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据介绍,“书记家访”收集到的问题建议,各级党组织书记将初步甄别是否具备办理条件:对于暂时不能办理的要当场告知;对于不确定能否办理的,要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受访人受理情况;对于确定能够办理的,按照问题类和建议类建立台账清单,采取分类分级销号制进行处理。

  此外,每次开展“书记家访”后,书记们还要填写“书记家访”情况登记表,相关问题台账和建设性建议按层级跟踪落实和解决办理,镇村两级无法解决办理的,则向区委党建办报送相关问题台账和建设性建议,由其根据工作职能转交相关部门限时跟进办理。有关台账清单要求按程序提交、反馈,明确办理责任人和时限要求,家访人要及时向家访对象反馈办理结果,解决一件销号一件,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还建立和落实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有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责任制,组织部门对有关事项进行协调、跟踪和督办,农业农村、司法、财政、民政、水务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了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

  比如,汕尾市近年来以“一亲三心”活动为基础,以“民情地图”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为支撑,构建了横向为“镇、村、组”三级治理架构、纵向为“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运行机制的“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开辟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实现了社会治理的华丽蝶变。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以浦江县为第一站,开创了“省级领导下访接访”的先河,形成了“浦江经验”,成为20年来我们党改善干群关系、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这个“一举多得的有益创举”,这种“一竿子插到底”、坚持“领导多下去、群众少上来”的钻劲,依然在提醒我们,要继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直奔基层、直面群众、直击矛盾,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