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根子镇元坝村荔农与村干部分享荔枝丰收喜悦。 通讯员/供图
南粤大地,春风吹拂,枝头上一串串绿色荔枝果随风摇曳……这是“中国荔乡”广东茂名的喜人景象。再过些时日,这里的荔枝就会进入采摘季。
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视察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
回忆起总书记在荔枝树下、合作社里、村广场上同大家拉家常、话发展的细节,干部群众仍十分激动,深受鼓舞。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激励他们继续做好荔枝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茂名的一颗荔枝,正是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在乡村振兴中以党建引领,用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工业优势的驱动力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清远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
此前,广东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积弊已久,主要体现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偏低。“十三五”前期,广东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6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如何破除困局,做强现代农业?
广东通过多年实践,给出了回答:以党建引领,把“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以工业优势驱动农业发展,让工业经济、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间找到契合点。
从2018年开始,省级财政3年拿出75亿元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特色产业园真金白银投入5000万元、优势产区产业园投入1.5亿元,基本实现“一县一园”。
而在基层,发挥工业优势,用好“联”字诀成为有效手段。走进位于江门恩平市著名侨乡牛江镇的冯如故居、冯如文史馆,仿佛能够穿越时光,感受到“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对航空救国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近年来,牛江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企业、合作社、农户“联”起来,实现华丽蝶变;创造“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农村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
在江门市新会陈皮产业园,小小的新会柑联通产业链,实现了“产业一链通”,从陈皮到柑茶,再到全国首家“陈皮银行”、陈皮文化体验“网红”线路……新会陈皮产业园推动传统种植向精深加工、科技创新、金融投资、仓储投资、仓储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构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新格局,把一块小陈皮做成了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产业。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加速融合,依托新会陈皮资源优势,新会区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立陈皮产业链党委,探索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三联共建”机制,形成陈皮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格局。
“第一书记”的推动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村级带头人是关键。
在牛江镇,党员干部“背包住村”融入群众,成为村民的“贴心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主力军”;村支书也有了新盼头,随着新的考评制度出台,人人争做“治村之星”。
在茂名高州市,充满干劲儿的驻村第一书记们,正在依托当地的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以发展土特产为突破口,积极整合资源力量,把小特产、土特产培育成农民增收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大产业。
柏桥村位于我国荔枝主要分布区域,荔枝种植历史2000余年,荔枝种植面积约6800亩。
此前,苦于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荔枝附加值不高,村民收入并未随着产量增加而大幅增加。现在,柏桥村是广东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孵化有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逐步走出了一条靠发展荔枝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只有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才能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柏桥村通过整合村中种植、仓储、物流等资源,实现荔枝产业“统一认识、统一技术、统一IP、统一宣传”四个统一,建成仓储物流冷链一批,打造电商一条街带动全民做电商,有效推动了加工、电商提档升级。
同时,柏桥村大力发展新业态,整村发展鲜果加工、电商、文旅、康养、民宿、特色餐饮、观光采摘等13种业态。2022年,柏桥荔枝产业链产值5.1亿元,村民人均收入5.1万元,村集体收入170万元。
采访中,何霞信心满满地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荔枝产业大会、电商直播带货、对接大型平台销售等方式,助推鲜果销售和深加工链条延伸,让更多群众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获益。”
“预计今年旅游收入将翻一番。”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驻村第一书记卓剑斯同样信心十足。荔枝在元坝村已有1400多年种植历史。近年来,元坝村深挖荔枝文化内涵,打造了一条集收购、仓储、加工、观光、民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荔乡产业带、岭南乡村风貌带。2022年元坝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
每年3月至7月,元坝村迎来旅游高峰期,不仅带动了元坝村的荔枝、蜂蜜、干果等土特产的销售,而且催生了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
目前元坝村有15家民宿,累计每年增收200多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元坝村大力发展电商,村里单是邮寄年费超100万元的电商就有5家,其中超1000万元的1家,真正实现了把土特产卖到全国。
串珠成链的带动力
4月9日晚,汕尾陆丰市乡村振兴示范带擂台赛第五季举行。擂台赛以“蓝色崛起 你我共创”为主题,是陆丰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比学赶超”擂台赛的收官之战。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镇(街、场、星都)党(工)委书记在各“带长”带领下进场,登上舞台列队接受检阅。各示范带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各自成果。
从2020年开始,陆丰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由陆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任“带长”,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辐射带动60万人口,形成了镇镇有带、带带相连、串带成环的生动格局,有效探索出一条“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兴、机制活、治理好、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走进汕尾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红色文化扑面而来,村居院落的墙面上绘有一幅幅红色题材壁画,生动地讲述着革命往事;在下埔村的周恩来活动居址和3公里外的金厢镇洲渚村周恩来渡海主题公园,游客们追忆革命先辈在陆丰的革命岁月,内心受到一场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沿着228国道向东西双向延伸,金厢银滩、“上海外滩”、乌坎文旅驿站、植物龙生态农业产业园等网红景点点缀在沿线,游客纷至沓来。
这是陆丰“滨海走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火热场景。
“滨海走廊”是陆丰建设的首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横跨东海、金厢、碣石3个镇(街),总长约47公里,串联起沿线17个村(居)共计45个自然村。示范带将革命文化的红色、碧海银滩的蓝色、绿水青山的绿色和传统村落的古色“四色”融合起来,打造富有特色的红色文旅路线,带动沿线乡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成为汕尾乃至粤东地区乡村振兴的一张闪亮名片。
陆丰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美丽经济,让社会各界对陆丰乡村发展更有信心。今年2月5日,陆丰市首届“民间文化节”暨文旅项目“三个一批”活动现场,集中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71.49亿元;集中开工项目24个,总投资71.15亿元;集中开业项目18个,总投资29.67亿元。创造1740个就业岗位,预计年营业额约1.43亿元。
美丽亦是经济。在南粤大地,美丽乡村建设正由试点示范到连线连片,一大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精品旅游线路、乡村振兴示范带成为网红“打卡点”。
惠州市罗阳街道在建设“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的过程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联合示范带5个村党组织组建“东江画廊”美丽宜居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项目联合党委,进一步激活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推进乡村路网建设打通发展“动脉”、加强沿线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建设“四小园”加强美化绿化等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罗阳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立该联合党委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发展合力,推动“东江画廊”示范带建设提质增效。通过成立联合党委,打破了村际之间发展的地域壁垒,整合资源“握拳出击”,推动各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各村单打优势充分整合为联合发展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以中心村为节点、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同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已经成为全省各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舞台”,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态效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带动居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广州“花漾年华”、佛山“百里芳华”、汕尾“蚝情万丈”、茂名“精彩100里”、陆丰“滨海走廊”等乡村振兴示范带初现成效,示范带呈现出勃勃生机与示范作用,正在辐射带动乡村全域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