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实习生/赵绮婷 通讯员/李景良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就业驿站的学员们在学习护理知识。 赵绮婷/摄影
“在就业驿站里,我学会了冲咖啡、与消费者打交道的技巧,还结识了很多朋友。”有着视力障碍的易女士,通过朋友介绍来到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道就业驿站,一个多月的培训让她坚定了求职信心:想要成为一名咖啡师。
长者们在兼当礼堂的饭堂里齐声歌唱《天路》,在多功能室学习书法,在护理区接受医师的治疗……这是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南街颐康中心普通的一天。
“离家不远就能享受到高效的中医医疗服务,很方便。”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周围的居民纷纷点赞。通过“一对一师带徒”方式,广州市“三级名中医下基层”项目在社区协助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同时也让名医走进基层社区,使群众能“在家门口看中医”,市民能够更便捷、更舒心、更有效地享受中医药服务。
…… ……
就业、养老、医疗是民生大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群众“急难愁盼”,聚焦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的实际成效。
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走进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琳琅满目的药品整齐陈列在柜中,各类医疗器材有序摆放。学员们围绕在病床旁学习老年护理知识。
市民们只需打开广州市家政服务综合平台,扫描“安心服务证”上的安心码,便可了解该家政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真正做到“服务安心”。
“在真实的工作场景里培训,能帮助残障人士尽快地建立和消费者打交道的自信。”逢源街道就业驿站站长张倩昕介绍。
广州市荔湾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该区围绕广州人社“就业偕行惠万家”品牌建设,探索引入市场力量在全区各街道及社区建设家门口就业驿站,打造基层就业综合服务平台的创新工作模式,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把优质就业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帮助更多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截至今年7月,荔湾区建成就业驿站26个,累计接待求职者73874人次。
张倩昕介绍,自今年3月开始培训以来,逢源街道就业驿站已累计培训咖啡师18人、烘焙师9人。他们或有视力障碍,或有心智障碍,或有肢体障碍,其中已有6人进入咖啡店工作,还有部分在做兼职工作。
就业驿站的帮扶不止于技能培训。荔湾区人社局就业中心主任劳健谊介绍,就业驿站会定期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建立零散用工服务信息发布体系,并整合区、街、企业就业服务资源,结合求职者的就业意向通过“一人一策”的方式持续跟进。
“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在服务站学到的这些技能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照顾家人。”东漖街的李女士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她曾经为了照顾孩子辞掉了药厂的工作,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她来到东漖街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开始学习小儿推拿和长者护理,不仅在这两项工作中取得了证书,还取得了安心服务证,如今每周服务三四户家庭。
“未来我们将创建‘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省级示范站,围绕服务群众主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站场景布局,打造集‘服务+培训+就业+调解’于一体的‘一站式’基层服务省级示范站。”谷丰健康产业集团副总裁、广东省家政协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钟仕雄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据悉,目前荔湾区积极探索推动进驻各街道的家政企业建立服务联盟,促进家政服务沟通交流,进一步推进家政基层服务站建设,力求形成“15分钟优质家政服务圈”。
“一碗汤距离”,社区养老更安心
“我在家里一下子动不了了,应该是坐骨神经痛发作,我马上打电话给颐康中心。”广州市天河区66岁的居民周叔在3个月前突发疾病,打电话向天河南街颐康中心求助,理疗师为他做了2个月的康复理疗。“颐康中心的理疗师上门给我服务,每次都有1个多小时,特别负责。”周叔说。
周叔口中的颐康中心位于天河区天河南街,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内设长者饭堂、护理站、日托老年人活动大厅、全托区、日托间、认知症照护区、康复训练区、康复花园等养老设施,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服务功能。
天河南街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3万人,老龄化率14.76%,是天河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街道。
“就近养老”是颐康中心区别于其他养老中心的优势。颐康中心主任曾淑姿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中心的长者们大部分来自天河南社区。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没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更有安全感;子女们既能让长辈得到更好的服务,又能随时探望。她说:“家属们来看望老人,就是‘一碗汤的距离’。颐康中心也提供上门养老服务,老人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康复护理等服务。”
“在这里能和老友们一起参加活动,精神舒畅。”周叔表示。
曾淑姿介绍,颐康中心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李森党代表工作室引入颐康中心,合作举办了多场以党建为引领的现场活动。以党建提活力,以党建促养老,突出党建元素,体现党建要求,营造党建氛围,将党建引领和养老机构管理有机结合。
“天河区高度重视颐康中心建设,街道按照市场评估价的75%将场地低偿租给我们建设运营。同时中心不仅得到街道给予每年40万元运营补贴,还可以享受政府的各种补贴和资助政策。”曾淑姿介绍道,得益于此,中心能按照普惠性价格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则按照政府指导价进行收费。
通过制度上墙、宣传上墙、书籍上架、电子显示屏、电视等形式及媒介,颐康中心的老人们能够随时了解国家时事,关心国家发展。
“既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又让我们切身感受国家发展的红利,幸福感满满。”老人们纷纷表示。
“15分钟中医圈”,治未病不再难
一楼的机器人免费中医体质辨识区域,很多街坊排队体验;三楼的中医特色护理区域,患者在等待治疗;颈肩疼痛的刘女士在医生的推拿治疗下,症状明显缓解……这是记者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采访时见到的场景。
一直以来,中医药在治疗未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治疗也是颇受关注的重要民生话题。
“现在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和信任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推拿正骨治疗、药膳疗法等,很多90后、00后、10后都会主动寻求中医治疗以及中医调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陈振兴说起患者年龄层的变化,感受颇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长于林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为了让中医药服务更贴近百姓生活,2022年起,医院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牵头推动实施“三级名医下基层”项目,鼓励名医专家在社区设立工作室,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在去年下沉首批40个工作室的基础上,今年新增24个工作室,为群众打造“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
“在群众方便看中医的同时,我们也注重让群众放心用中药,医院严格把控中药质量,把中药饮片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延伸到生产环节,派出药师到药企监管生产,确保药品质量。”于林表示。
“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和实践科学,名老中医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原院长祝维峰介绍,广州市“三级名中医下基层”项目通过“一对一师带徒”方式在社区协助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同时也让名医走进基层社区,使群众能“在家门口看中医”,市民能够更便捷、更舒心、更有效地享受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