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到,身边的党群服务中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居民养老到儿童托育,从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到长者饭堂,从人才市场到青年夜校……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更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党群服务中心,一头连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如何让党群服务中心走进群众的“心中”?
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文艺汇演。惠州市委组织部/供图
精准对接“民之所需”
今年春节还没到,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霞村村象棋协会会长高锦常就开始忙碌起来,为正月初三举行的荷塘象棋精英比赛作准备。
“一开始,大家聚在路边下棋,下的人多了,村党总支推动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象棋廊。”高锦常说。从组织成立村级象棋协会,到推动多场象棋比赛,高锦常始终坚守着霞村村的象棋文化。
霞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国林介绍,为推动村里的文旅发展,村里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成立了文体党支部,持续下好下稳“文化建设”这步关键棋,推动象棋、篮球等文化体育项目发展,推动一场场以村为主场、以村民为主角的“村”字头活动在美丽乡村、田间地头火热开展,持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南方》杂志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广东不少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找准服务切入点,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努力让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送、群众常来的主阵地。
比如,江门各级党群服务中心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用心用情关爱独居孤寡老人、未成年人和新就业群体,在新春之际,举办为期两周的趣味寒假班,开设手工实践、科学筑梦、了解中医等课程;为助力企业稳岗留工,推出假期托管服务,每天安排专职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为企业员工提供爱心托管服务;聚焦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情况,向100多名外卖员送上“温暖爱心包裹”。
“平时我们给别人送餐,这次社区给我们送餐,真的很温暖。”腊八当天,在江门台山市台城街道环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湖南籍外卖员海哥刚喝完社区提供的腊八粥,紧接着又加入送粥志愿服务队伍,在社区党委牵头下,把温暖传递给独居老人。
深圳市宝安区固戍社区是深圳市城中村最多、人口最多的社区。为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居民之家,固戍社区调研居民需求后,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按照“服务面积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要求,摘除办公门牌、下墙工作制度、下架宣传标语,最大限度腾退办公面积,将最好的区域、最好的位置留给居民。
如今,在固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原本用来办公的三楼全部改造成自习室、阅读室、活动室等服务群众区域,办公区域面积精简至22%。“中心还是那个中心,感受已不是那个感受。”固戍社区党委书记刘勇雄说。
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
初访深圳市龙华区茜坑老村社区的人一定不会想到,在城中村居民楼的层层“包裹”下,居然藏着一片精致的菜园。
茜坑老村共有居民3万多人,其中73%为外来人口,人口流动性大、差异性强,居民家园意识薄弱、对社区归属感不强。
为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茜坑老村社区党委积极协调社区股份公司贡献闲置土地资源,将村内一片杂草丛生、荒废许久的空地打造成为绿美亲邻的“半亩田园”亲邻之家党群服务微阵地。
同时,面向居民广发“田园英雄帖”,吸引了26组邻里亲子家庭报名,与社区营造师共同对“半亩田园”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进行升级改造,推行邻里居民爱心认养、承包种植、自主管理、慈善义卖等。
茜坑老村社区党委还以亲邻之家建设为牵引,积极挖掘社区民星、社区能人,组建了“爱心达人”队伍与辖区224名高龄、独居、环卫工人等困难群众结对,将“半亩田园”的新鲜瓜果蔬菜,送给他们品尝,让社区互助力量共同加入到社区营造中来,实现了社区家园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工作面宽量大,基层治理力量较为薄弱。为破解此难题,广东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化身为红色枢纽,将需求挖出来、资源聚起来,再把服务精准供给所需人群,从而绘就共建共享“同心圆”。
在江门恩平市,党建和综治、民政、城管、应急、公安等部门实现了网格“多格合一”,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设置318个网格,把支部建在网格上,以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群服务站为支点,推动党员干部进网入格,常态化开展“我当一天网格员”活动。活动实施以来,党员干部累计下沉3.5万人次,走访店铺、企业等1.2万家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600余项,化解矛盾纠纷1500余宗。
在广州市荔湾区中南街道,为进一步优化居民的休闲娱乐环境、响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号召,中南街道携手荔湾区委老干部局、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共同策划海南九社党群服务驿站绿美主题手绘墙项目。志愿者们挥毫泼墨,让青山绿水、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跃然墙上。
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持续“造血”
民生服务模式,往往都是政府买单、免费提供。但长此以往,仅靠公共财政的单方“输血”难以维持,而且部分高品质、高成本、精细化服务也难以供应,实现持续“造血”才是关键。
《南方》杂志记者走访调研发现,近年来,不少地方打破以往党群服务中心运营过度依赖财政兜底、资源单一等困境,不断探索创新运营模式,为党群服务中心的运营注入新活力。
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三方共赢。在深圳市南山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思路,党群服务中心的民生综合体,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深圳国企幸福健康集团投资建设并运营。
“通过国企社会化运作,一方面不仅节省近千万元的一次性装修建设费用,还节省包含人员、物业、水电等长期运营成本,有效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对入驻商家免收租金,可以在保证与外界相同利润前提下,提供低于市价、同等品质的服务,从而实现‘商家获得盈利、运营方获得微利、老百姓获得实惠’的三方共赢局面。”深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云浮罗定市罗城街道区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链接辖区艺术协会讲师资源,创新打造曲艺、书法等服务项目,推进服务中心获利、社会组织增誉、居民群众受益。
“要注重统筹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开展公益性或营利性项目,探索爱心捐赠、群众自筹、公益体验等合作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运营,进一步提高党群服务中心自主运营的经济基础。”云浮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陈艺锋 鲍宇 发自广州、深圳、江门、云浮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