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陆丰市举办中式集体婚礼。 通讯员/供图
党风正,民风淳。移风易俗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作,需要建章立制、绵绵发力、常抓不懈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通讯员/阳纪宣 李广 唐梅燕 林伟杰 番纪宣 发自广州、中山、汕尾、云浮、清远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10对新人身穿传统服饰,缓缓步入充满古风的婚礼现场,栽下“恋人树”,品尝传统咸茶,简约不失庄重的结婚仪式完成。
这是今年5月20日在汕尾陆丰市举办的一场集体婚礼。
近年来,陆丰市移风易俗试点实现全覆盖,大力弘扬家风传承、勤劳节俭等优秀文化传统理念,“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文明婚俗悄然成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乡村治理可谓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提倡移风易俗、摈除陈规陋习,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塑形铸魂的重要内容。
陆丰市这样的集体婚礼,近年来并不鲜见。广东各地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减轻婚丧支出负担,推进乡风文明。
喜事简办,婚礼自由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真的很值得传承,非常有仪式感,可以更好地见证我们的感情。”在深圳工作的新人梁绍志、岑嘉琪在参加陆丰的中式集体婚礼后激动地表示,“很开心、很有意义。”
在5月20日这个被人们赋予更多爱意的日子里,不少新人们选择参加集体婚礼。“5·20”当日,中山市全体婚姻登记员坚守岗位,从上午8时到下午7时“不打烊”,共办理结婚登记412对,比去年同期增长60.9%。
中山市纪委监委告诉《南方》杂志记者,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聚焦重要节点,督促市婚姻登记中心通过升级改造颁证厅,打造融仪式感、氛围感、艺术感于一体的婚俗宣传平台,举办“520遇见你·遇见爱”婚姻家庭主题活动和集体颁证仪式,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简约适度、婚事新办的新时代文明风尚。
今年元宵节,7对新人参加了云浮市云城区民政局、云城区妇联、云城区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喜事简办新风尚 移风易俗促文明”集体颁证仪式,其中一对新人李上振和吴南清是经人才引进到云城区工作的外省户籍职工。
“我们不打算摆酒席了,我们想来一场纯粹的、浪漫的、简约的两人旅行婚礼。”新郎表示,“今天这个结婚颁证仪式简约却不失浪漫。既帮我们实现婚礼自由,也可以与这么多对新人一起见证幸福,留下一辈子都难忘的回忆。”
幸福不需要喧嚣浮华。这对新人对于新时代婚礼形式的选择,正是当下云城区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宣传的核心内容。
2021年,云城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第一批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该区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利用元宵节、“2·14”、“5·20”、七夕、国庆节等节点,举办集体婚礼及集体颁证活动。
通过打造一批形式多样的婚俗文化品牌,云城区喜事简办取得明显成效,并于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妇联移风易俗试点。
特殊节点举办集体婚礼之余,在日常生活中,文明节俭、个性现代的婚俗也逐渐流行。
在接到村民陈先生将在3天后办理婚礼的登记备案后,陆丰市内湖镇东山村“两委”干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开始忙活起来。他们精心准备贺卡,主动上门为办理喜事的家庭送上祝福花束、发放了倡导婚事简办的新婚贺卡,在表达衷心的祝贺之余,倡导新人婚事简办新办,争当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新人收到花束后十分欣喜,表示一定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婚事从简办理,用实际行动彰显文明新风。
文明节俭办喜事,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乡村新时尚。
文明祭扫,建章立制
在清明节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当天,云浮市开展“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2023年清明节‘文明祭扫·鲜花追思忆故人’活动”,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
云浮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云浮市全面推广殡葬移风易俗,深入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积极推行鲜花拜祭、网上拜祭等文明祭扫的形式缅怀追忆故人。
葬礼只简单地举行了祭奠,既没有西乐与花圈,也没有燃放烟花爆竹—这是陆丰市甲西镇范袁村的一次白事。
此前,范袁村一老人因病去世,范袁村党总支书记范清贤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了红白理事会议,并及时联系老党员谢波同志(逝者亲人),谢波表示愿意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扬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与逝者家属沟通丧事简办事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随后党总支书记和谢波一起到治丧处向逝者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同时和逝者家属协商简化治丧事宜,得到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婚礼新办、喜事简办、文明祭扫,是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一个个缩影。
同时,移风易俗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作,需要建章立制、绵绵发力、常抓不懈。
完善村规民约、建设红白理事会,是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陋习进行治理的重要抓手,在乡村的婚丧嫁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云浮全市各镇(街)在镇(街)党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各村(社区),推动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村规民约,督促广大群众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摒弃陈规旧俗、倡导文明新风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通过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陆丰市推动各村(社区)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等“一约四会”组织的基础上,完善制度保障。
在陆丰,红白事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广大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响应,在红白喜事操办中自觉遵守报告、承诺和备案制度,自觉接受村红白理事会的领导和监督,从制度层面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中自觉抵制奢侈浪费、虚荣攀比等不良风气,把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范围之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
陆丰市在各镇(场、区)推行“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破除大操大办、大摆筵席等陋习。记者从陆丰市相关部门了解到,2022年,桥冲镇节约相关资金约160万元,甲西镇节约相关资金约3800万元。
党员带头,引领新风
清远市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是第二批“广东省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不但非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还注重采取“党建引领+一村一专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熏染农村群众的道德情操,推动移风易俗。
秤架瑶族乡政府一对年轻党员干部近日新婚时,决定不摆喜酒宴,不收任何礼金,采用派喜糖、发微信等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与大家分享新婚喜悦。
阳山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乡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落实“红白喜事”备案制,第一时间向乡纪委报备情况,带头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
党员领导干部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广州市番禺区纪委监委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做好婚丧喜庆报备事项的监督,充分发挥村纪检监察联络站“探头”作用,对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落实情况作为日常监督工作长期坚持,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在陆丰市甲子镇,镇、村两级干部与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由党员干部带头,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把村规民约执行与组织考核、党员考评、群众评议等挂钩,推动移风易俗责任要求落细落实。
党风正,民风淳。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和乡纪委的监督引导下,秤架瑶族乡群众以更加自觉、更加积极的方式参与到移风易俗当中,“红白喜事延办简办”已成为一种共识和常态。村民黄先生原定于在婚礼之日设宴30多围,宴请亲朋好友300多人。秤架乡纪委工作人员闻讯前往其家中进行移风易俗工作的宣传。黄先生与亲人们商量后,爽快地表示婚礼将会简办。这一举动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点赞,纷纷为其送上祝福。
监督前移,紧盯“考点”
做细做实移风易俗监督,是落实成效的重要手段。
为使监督关口前移,防范领导干部借婚丧喜庆之机敛财等问题,阳山县纪检监察机关督促领导干部严格落实婚丧喜庆报备制度。
2022年,该县共有24名科级领导干部向县纪委监委报备婚丧喜庆事宜。经县纪委从喜事简办的角度做思想工作后,有2名干部打消了办宴席的念头。
番禺区纪委监委严格落实宴请人数、宴会餐标要求,安排相关部门靠前解答相关咨询,指导各级党委(党组)、纪检监察机关做好婚丧喜庆事宜申报受理工作,严禁未报先办,以硬约束防范领导干部借婚丧喜庆之机敛财贪腐,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根据试行中收到的意见建议,番禺区及时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有关事项的通知》,健全报备审核机制,并将执行范围扩大至退休领导干部和村股份社理事会成员,有效发挥其在社会、家族、村内的表率作用,带头弘扬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节点”往往就是“考点”,节日节点是推进新风文明建设的关键。
广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在“节点”对苗头性、倾向性“四风”问题露头就打、及时纠偏,有效防止由风及腐、风腐一体。
今年五一假期和端午节,中山市纪委监委通过“四不两直”、随机抽查暗访开展纠“四风”专项监督检查,扭住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吃喝等突出问题深化整治,通过中山市风清气正干事创业图片展览、“翰墨扬正气香山沐清风——中山市廉洁美术书法作品展”等系列展览和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摒弃在操办喜庆事宜中讲排场、搞攀比、大操大办等歪风陋习,紧盯“天价彩礼”等问题推动移风易俗。
番禺区沙头街汀根村是广州市美丽乡村,也是广东省文明村,该村纪检监察联络站联合村监督委成员等,组建村级“治风”督察小队,重点排查纠治党员干部节日接受宴请,婚丧酒席操办超“红线”、婚丧宴互相攀比等“四风”问题,与沙头街纪工委形成合力补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治党员干部“四风”倾向问题,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