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
过去一年,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力实现全面突破的征程中,全省122个县(市、区)、1613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蓬勃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美丽圩镇能级持续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提速增效,广东正在把县域发展短板变为潜力板。通过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产业集群加速汇聚,特色产品活力释放,城乡融合稳步推进,文明新风焕发全新气象,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愿景图”正加快变为“实景画”。
2024年是奋进的一年,2025年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广东将持续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广东力量。
提质增效,宜居宜业
走进云浮市郁南县桂圩镇桂圩村,一河两岸景色美不胜收,一个个“四小园”“美丽庭院”“主题林”犹如一颗颗“绿明珠”镶嵌在乡村中,为美丽乡村增色添彩。
自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以来,桂圩村继续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全力推进典型村创建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实现良好开局。
通过深化村级头雁履职能力“十项行动”,持续开展“村干上大学”“书记进机关”“头雁领航大比拼”和跟岗锻炼等,安排科级干部和选调生分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书记助理,持续建强乡村“头雁工程”。
“跟着村党支部和合作社养殖肉鸡,品种、技术、管理、销售都不愁了。”“党支部发布信息,联系外省采购人员直接上门采购黄皮,销量比往年增加了三成。”农户们纷纷表示。
通过打造22个典型县(市、区)、110个典型镇、1062个典型村(社区),广东正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为全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乡村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阵地。通过培育典型村(社区),广东正努力打造一批现代化岭南新乡村,提升乡村的宜居宜业水平。
目前,全省79%的村庄达到省级美丽宜居村标准,1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行政村供水规模化率、5G覆盖率、养老设施覆盖率分别达87%、96%和7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5%,每个行政村有3个以上品牌快递服务覆盖,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显著提升。
乡镇处于上接城市、下连农村的关键节点,是乡村的服务中心、经济中心和治理中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走进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路面干净整洁、民房错落有致,临街商铺招牌在保留特色的前提下整齐划一,沿路绿化景观令人心旷神怡,圩镇风貌焕然一新。
作为茂南区2023年入选的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金塘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立足镇域特色,突出文旅融合,步行街融合了餐饮、娱乐体验、风味小吃、茶饮烘焙等多样业态,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旅游休闲街区。
这是“百千万工程”强化乡镇作用的缩影。为建好这个“火车头”,“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专门成立城镇建设专班,统筹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等各项工作,让镇街的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城产融合,接轨趋同
位于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的江门鹤山片区,自动化车间机器轰鸣,新项目投产将为鹤山争创全国工业百强县注入新动能;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揭阳滨海新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在深圳—汕头产业合作园区里,汕头市主动对接深圳市,推动办事标准、流程和时效与深圳全面对接……
经济发展犹如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吐故纳新、迭代升级是其必经之路,而产业转移则是这场赛跑中自然而然的接力棒。
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1+14+15”政策体系(1即《若干措施》,14即14个省级配套文件,15即15个市级实施方案),对省内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全力推动。
产业园区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培育产业的最好载体,正以其强大的承载力,成为产业转移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支点。
作为国家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深圳与汕头是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的两个重要支点,因对口帮扶协作这条纽带彼此相牵、紧密相连,开启了“特区+特区”“核+副中心”的深度协作。立足汕头产业基础优势,参照深圳快速发展经验,高标准建设了深圳—汕头产业合作园区。
按照“整体规划,滚动开发”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思路,2023年以来,深圳、汕头聚焦园区共建,一手抓招商,一手抓营商,推动产业协作实现良好开局。
产业有序转移不是简单的空间转换,在“百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全省各地正在不断进行结构升级、动能再造的蝶变。
漫步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长隆万博商务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全球独角兽企业希音、世界级主题乐园广州长隆赋予这里独特基因;化龙镇盘活近2000亩闲置农用地,建成现代农牧产业生态示范园区等项目,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区……
这些生动的实践,正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紧抓产业发展根本、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坚持特色化发展、聚力做大做强产业主引擎的有效探索。
“百千万工程”正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推动广东加快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这股东风的助力下,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幅幅产业兴旺、城乡繁荣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乡风文明,产业升级
“百千万工程”不仅是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重要路径。
在“百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和产业升级建设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基石,为乡村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音乐党课”到“柏桥讲堂”,从“好心书吧”到“美丽庭院”,广东广大乡村正以“小美”带动“大美”,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文明乡风赋能“百千万工程”。
通过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在政策机制、组织形式、功能优化、品牌打造等方面不断探索,建成了一批模式新、效能好、服务优的乡村文化空间。
如今,这些文化空间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为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全省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3、2、1,上链接!”在茂名市电白区小良镇电商基层示范站,各村的“一村一主播”训练有素,在镜头前卖力地介绍着本村的土特产。
作为清远麻黄鸡、乌鬃鹅的传统产区,清远市清城区横荷街道大有村内,不断有人才返乡,把农产品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田园综合体,成功带动了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增收、促进了周边村民就业。
广东正在打响一张张“特产牌”。
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必须做好“土特产”文章。
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培育预制菜产业,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广东正在加快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进乡村产业带建设。
如今,广东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稳步推进“百千万工程”,努力把底子打得更牢更实,真正让广大父老乡亲有钱挣、得实惠,让强县促镇带村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图景在广东可知可感。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发自云浮、茂名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