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发自广州、中山、肇庆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艰苦的日子里,青春在担当作为中闪光,人生价值在奋斗中实现。这是我的故事,也是我心中青年的样子。”来自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梁超洋,将自己对“何谓青年”“青年为何”的理解娓娓道来。
这是“红小荔”中山青年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宣讲系列专栏中的一期视频故事,今年3月上线后,引来众多网友关注与点赞。团中山市委着力打造“红小荔”正能量传播青年志愿服务队,依托中山青年新媒体平台优势,以“青年化”语言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新时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新品牌,让青年就近就便、随时随地接受真理洗礼、理论教育。
不止在中山,在广州、在河源、在茂名……“红小荔”们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一段段青春故事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
“红小荔”的走红,是“全团抓思想政治引领”的缩影。
“红小荔”志愿者在汕头市金平区社区科普健康安全知识。
用青年声音,讲好党的故事
10多户人家聚在社区的树荫下广场上,打破了以往讲座“台上台下”的界限。老百姓自带小板凳,和宣讲员面对面聊天,既能针对老百姓需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又能帮助老百姓领会党的政策。这是阳江市江城区中洲街道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宣讲活动中的一幕动人场景。组织年轻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充分结合了他们“走基层”的日常。“与群众面对面,马上就能知道宣传的内容有没有用。这种及时反馈的互动感,能让我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和宣讲内容。”团干部张涛说。
为进一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广东青少年中入脑入心,2022年底,团省委充分发挥已注册志愿者数超1600万的志愿强省优势、粉丝数超4000万的省级团属新媒体矩阵优势和月均超4000场的宣传活动优势,联合多家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建了广东“红小荔”正能量传播青年志愿服务队。
在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五级工作设置下,全省超10万名“红小荔”们行动起来,通过理论学习、宣讲宣传、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面向基层群众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分众化、精准化传播。
团佛山市委在2023年初组建了市、区、镇街、社区四级“红小荔”正能量传播青年志愿服务队,在2月举办的“大城之光”佛山向上向善影响力年度盛典活动中,被授予了年度特别奖(组织)。
“我们还从全市各行业优秀青年代表群体中选拔了百名成员加入‘红小荔’青年讲师团,并制定了菜单式课程表,供全市团组织‘点单’。”团干部马超表示,“一支百人讲师队伍”“一套点单式课程”“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激励机制”以及“一套培训体系”组成的“五个一”工作模式,正在引导佛山“红小荔”们当好党创新理论的“宣传家”和“传播员”。
在深圳,结合社区居民需求,依托社团群组,招募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开展正能量信息传播和社区志愿服务。
在惠州,从山区计划优秀志愿者中选拔组建起党的二十大精神——惠州山区计划志愿者“田野宣讲队”,迅速地走向了田间村口。
在江门,年轻社区先进工作者也成了“红小荔”的一员,就近在社区开展“江门共青团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六进活动”……
“红小荔”的力量逐渐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动员主播、网红、up主们一起发力,出品了一批批贴近乡音民心、适用于社区村镇等基层传播的原创网络文化产品,搭载理论学习、宣讲宣传、文化活动等,在千家万户、网络社群中开花结果。
品牌文化产品迅速出圈。其中,“爱上广东红”系列短视频掀起了超1200万传播热潮。各地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青年突击队队员、青年志愿者等从受众转变为传播者,带领青少年在“云端”领略中国这十年、广东近五年的发展成就。
“大家知道吗?现在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东莞造’。”在科技创新东莞篇展播中,东莞市长安镇“红小荔”许楚翘讲述了近年来“长安制造”向“长安智造”的转变。
“红小荔”们的创作热情,让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也有了网味、甜味。《南粤榜样 青春力量》系列寻访在“百千万工程”中奋斗、以身推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用科研成果实践高质量发展的青年故事,全网传播量超1.2亿次。佛山“红小荔”青年语言艺术团用原创小品《我和我的家乡》讲述佛山青年回国后投身乡村振兴的故事,以音乐短剧《匠厨逐梦》为粤菜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一个又一个青年声音、青春故事,传递着南粤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分层分类,增强青年思想引领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22年4月,共青团中央印发《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实施纲要》,要求新时代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要聚焦为党育人的主责主业,紧扣新的形势要求,巩固发扬传统品牌优势,优化创新项目载体,努力构建各有侧重、彼此衔接的系统化工作体系。
为此,广东共青团紧扣新的形势要求,分层分类推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全面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推动各级团干部、团员青年自觉学理论;推进“青年讲师团”计划,打造一支善于面向青年传播党的理论主张的青年理论武装工作轻骑兵;深化实施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努力为党培养输送一批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化“团干讲党团课”工作,强化团干部“面对面”开展思想引领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做大做强青少年实证调查研究,突出共青团在反映青少年社情民意及实证研究中的主责地位和主导作用。
在广州,由团广州市委与多单位联合主办的团干部讲党史团课大赛已成功举办五届。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大赛上,广州图书馆王嘉宁通过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满身血污、身负镣铐的镜头,将观众带入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连续两年到现场聆听比赛的基层团干宇豪表示:“大赛中一些高质量、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党团课,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为我们做青年工作打开了思路。”
目前,每年近1.3万名全省专、挂职团干部、基层团(工)委书记等常态化深入基层、走进青年讲授党团课3.97万场次,线上线下覆盖超262.31万人次,成为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
鲜活生动,思想引领认同
“竹扁担,三尺长,朱德爷爷挑军粮。”“小红军”们挑着扁担,朗诵着歌谣,一起演绎着自编自导的党史微剧《扁担里的故事》。
“百剧庆百年”广东省少先队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儿童剧目展演活动上,广州市朝天小学公办港澳子弟班的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唱响红色经典,演绎红色故事。
这是“灯塔工程”在孩子们心里洒下的光。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又处于“两个重要窗口”,青少年学子的基数大,内外交流频繁、思想活跃。如何把新思想讲到青年心里去,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根本大计。
近年来,团省委、省学联联合省教育厅,共同启动“灯塔工程——广东青少年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动”,以“灯塔”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成才之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学子脑海闪耀、心里扎根。
从少年到青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灯塔工程”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面向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新思想进行转述和阐释。
“这样的活动不是生硬的、无趣的概念灌输,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体验。”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学生李小钏参加完实践活动后表示,“它激发出了我们骨子里对革命先烈最深层的敬仰。”
“灯塔工程”的成效,展现出团省委抓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要诀:善于将党的科学理论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把鲜活素材还原出来、展现出来,使面向青年讲道理的过程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2022年,面向全省56万名团员青年开展的调研结果显示,广东青年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达到近年来的历史高位。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夯实,让广东青年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正加速从情感认同走向更深层次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和体制认同。